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感悟: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

2023-05-21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感悟: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彰显出百年大党新时代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其中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申,再次说明了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进行伟大斗争,必须科学把握时代的斗争精神。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新时代大学生要成为党领导下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先锋力量,就必须积极回应时代之所需、响应党和国家之所期,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磨砺斗争本领。

  一、当前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政治势力历来都把青年作为主要的争夺目标,赢得青年便能赢得未来。然而,当前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意识有待加强。一方面,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的内涵理解尚不透彻深入。从培育对象来看,高校培育斗争精神的重点对象是大学生党员,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学习重要讲话、传达重要精神、积极汇报思想,使其在学习中体悟斗争精神,而对于其他非党员的大学生来讲,因覆盖面较窄,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准确地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对斗争精神培育存在形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从培育内容看,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思政课堂对中国共产党伟大斗争精神的讲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斗争精神的简单化、形式化的宣传,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他们难以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既是国家、民族与个人追求美好和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这一丰富内涵,而斗争精神的认知偏差亦导致大学生难以主动地将斗争精神与自身的时代使命相结合。

此处隐藏1734个字。VIP会员可见

  2.丰富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方式,强化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一方面,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斗争精神培育方式。理论方面,高校培育主体可以通过理论研讨法、读书指导法来创新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理论输入。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斗争精神教育的某个专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讨论,并指导学生在课外以集体或个别的形式搜集有关资料,阅读斗争精神的相关书籍、报纸,及时补充更新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方力量与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层次更为多样、实践体验更为深入的实践机会,比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校史馆,深入基层或者企业走访调研等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参与斗争精神主题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斗争精神,产生主观感受和情感共鸣,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主体责任在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的斗争精神品质,熟练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其对斗争精神形成正确的、整体性的认知,筑牢大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同时提高专业课教师、通识课程教师以及基础课教师对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积极将斗争精神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深化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