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考察材料精准“画像”之我见

2022-03-21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strong>考察材料精准“画像”之我见</strong>

  考察材料是对考察对象德才情况综合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是全面了解、准确识别干部和人才的重要依据。干部和人才选用得准不准、好不好,考察材料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考察材料必须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考察对象的主要表现和特长、主要缺点和不足,为提高选人用人精准度和公信力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撰写考察材料必须抓住考察对象的主要特点,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为考察对象精准“画像”,达到见字如观人的效果。

  一要“准”,必须像其人

  对考察对象的画像要准,这是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以往考察材料对考察对象优点的评价,经常是“政治坚定”“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廉洁自律”等;而缺点和不足往往集中在“有时开展批评不注意方式方法”“脾气比较急躁”“工作不够大胆泼辣”等方面。所勾勒出的“人”似曾相识,谁都像又谁都不像,难以分出层次和所从事的工作。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抛开“模板”束缚,从重一般轻个性的套路中解脱出来,找出最能体现德才表现和性格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及实例和数据,使考察材料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让人看后“如见其人”,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不熟悉的人看后也能轮廓清晰、印象深刻。所以,考察材料要如“平面镜”一样,原汁原味地反映考察对象的真面目。具体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表述要客观公正、严谨规范。撰写考察材料必须保持中立,对考察对象做出客观的描述,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考察对象,更不能在表述上掺杂个人感情。撰写考察材料严禁断章取义,既不能选择性地对某一方面“精雕细刻”或者“移花接木”,也不能“避重就轻”或者“一笔带过”,更不能“文过饰非”。每一份考察材料都要做到不走样、不变形,从不同侧面看去,都能准确识别出考察对象。政治表现是必不可少的考察内容,也是在表述上最难拿捏的地方,很容易出现概念化、雷同化。一些考察材料开头往往是“该同志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表述看似没有问题,太笼统、太抽象、太陈旧,但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要想把考察对象的政治表现写准写像,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化的表述方法,应当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表述,以点带面,精准画像。比如,“该同志政治上坚定、可靠,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党风党性观念较强,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既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套话,又简明扼要,显得更为清晰、具体,富有时代感。

  其次,用词要真实准确、贴切恰当。考察材料用词不仅不能有歧义,而且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发挥”的空间。用词欠准确,就反映不出考察对象的真实面貌。比如,说某同志“办事稳重”,究竟如何稳重?是心细如发还是谨小慎微,设若是前怕狼后怕虎的“稳重”,又怎堪重用。又比如,说某同志“比较成熟”,“成熟”一词在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分歧,因为“成熟”有时也会给人“圆滑世故”的感觉。在考察材料中也要谨慎使用“组织领导能力很强”“有很高的专业造诣”这种带有强烈色彩的评价词语。尤其是对年轻干部和人才尽量不要使用“精于”“敏于”等评价过高的词语。相较而言,“比较”一词在考察材料中的使用频度较高,评价也较为中肯。我们在撰写考察材料时,不仅要通过真、实、准的关键词,勾勒出考察对象的轮廓,而且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描摹好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的“五官”,精确地画一幅清晰直观的“全像”。因此,考察材料用词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追求高大上,也不能使用文学性的华丽辞藻和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免让人看后印象模糊、似是而非,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导致难以统一意见,无法达成共识。

  再次,画像要形象鲜明、特点突出。考察材料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多数情况下,每次考察的对象都有数人,要让选人者通过考察材料快速精准聚焦目标,就必须抓住考察对象的个性特质,集中展现考察对象身上的闪光点,使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只有在考察过程中多下功夫,在时间跨度上“前后位移”,在内容深度上“上下联动”,在范围广度上“内外互补”,对考察对象多渠道了解,全方位考察,真正把考察对象看透看全看准,方能把考察材料写得更像更实更逼真。尤其要注意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空洞,不具体,说服力不强。比如,评价某同志“能认真履行职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能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热心为群众办好事”等等。这样的考察材料并没有实际的事例和具体的表述,等于只给考察对象脸上贴了些标签,看不见具体眉目,叫人难以信服。另一种是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支离破碎,反映不出考察对象的主要特点。比如,评价某同志“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主动加班加点”“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基层的同志来办事、群众来上访,他都能做到笑脸相迎,让座、倒水……”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写进考察材料,有滥竽充数之嫌。考察材料绝不是单纯记录好人好事,而主要是看考察对象的素质与拟任的职位是否匹配,特别要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有所侧重,从而实现从众多考察对象中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强中选特的考察目的。

  二要“实”,必须合其质

  所谓考察材料的“实”,一是内容要真实,二是手法要写实,要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和数据,从实事、实情、实绩中观察识别干部和人才,从具体事例、具体工作中甄别评价干部和人才。要坚决避免抽象和空洞的描述,只要列出一个观点,就要跟上说明这个观点的事实。比如,评价某同志“注重学习,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就要说明考察对象如何学习,怎样分析有关问题,提出了哪些好的意见,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再如,评价履职方面的情况,就要说明考察对象在工作中做了怎样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什么建议,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效果。要充分利用好干部管理“大数据”,如实反映,描述具体,不要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言。尤其在文字表述上,要朴朴实实、直截了当,不能华而不实、言之无物。所以,考察材料要像“放大镜”一样,深入发掘被考察对象的品质特质。

  首先,要深入发掘考察对象一贯的优良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的人做事雷厉风行、大胆泼辣,有的人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有的人为人谦虚低调、虚怀若谷,有的人善于钻研、善于创新,有的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的人学识渊博、术业精湛……但凡优秀的干部和人才,都具有突出的个性品质,并且这些品质具有较强的恒定性,往往是一贯表现。正是这些“骨子里”的东西,让他们的工作更出色、表现更突出。所以,为考察对象画像一定要把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发掘出来,转化成考察对象最闪亮的“关键词”,为干部和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激活动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察任务写特点。比如,对拟提拔的干部和人才,要突出实绩和特长;对后备干部和人才,要突出基本素质和潜能;对主要领导干部,则要突出政治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等。要重点了解和写明考察对象是否政治坚定、公道正派,是否业务精湛、务实创新,是否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是否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是否防微杜渐、严于律己等情况。

  其次,要精准聚焦拟任岗位所需的基本特质。把最优秀的干部和人才推送到最合适的岗位,是考察材料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选用的干部和人才的标准、要求各不相同。在撰写考察材料时,要注意精准聚焦被考察对象的显性特征和潜在特质,尤其是政治品格、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工作作风等潜在特质,重点反映其工作理念、思路方法和发展成效,与岗位需求对表对标,明晰考察对象在政治、作风、能力、业务、作为等方面的优缺点,让看考察材料的人一眼就能看清被考察对象是传统的“老黄牛”还是新时代的“挑山工”,是“李云龙式”的干部还是“拼命三郎”,进而确定考察对象的基本特质是否符合岗位需求,确保考察对象人岗相宜。实践证明,根据考察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写特点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定向匹配。比如,对办公室的领导干部,要突出思想理论水平、协调服务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对组织部门的领导干部,要突出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对扶贫干部,要突出其在精准扶贫中,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摸排走访、如何保质保量落实扶贫项目的情况。

  再次,要坚决避免强拉硬拽、无中生有。考察对象有什么特点就写什么特点,不能为了“按图索骥”,而给考察对象编造特点。比如,撰写考察材料的最后一个观点,一般是评价考察对象的思想作风和廉洁勤政情况,应当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既要写明考察对象阳光正气的一面,也要如实地反映考察对象的不良表现,应多运用概述手法进行直观表达。如果在考察中确实没有发现考察对象的不良表现,就不能生编硬造。倘若遇到这种“确实没有”的情况,可以写“在考察期间未发现不廉洁的问题”。

  三要“精”,必须现其神

  考察材料具有窥探和研判功能,对考察对象的成长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考察材料写得好,就会成为考察对象走向成功的阶梯;反之,如果考察材料没有写好,就会让考察对象错失发展机遇,甚至会“误人子弟”。所以,考察材料必须发挥“望远镜”的作用,精准研判考察对象的发展潜能,展现其精气神。

  首先,要用客观的视角看待考察对象的工作状态。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优秀的干部和人才,一定是对工作用心用力用情的。所以,考察材料要如实地反映考察对象是否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否做到了勇于当担、主动作为,是否把全部心思和主要精力倾注在事业上。在评价考察对象的工作状态时,一定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领导评价与一般干部评价相结合,综合分析不同群体谈话情况和认可程度,进而用精细的笔触为考察对象勾“轮廓”、描“五官”、画“血肉”,全面客观展现考察对象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业绩。比如,对某同志的工作评价:“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要求严,标准高,对布置的事情能够抓好落实。注重为企业办实事,搞服务。为解决××问题,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十几次协调,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建设单位好评。”这样的评价,既有综合评价又有具体事实,考察对象的优点较为突出,工作状态、精神风貌跃然纸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敢担当、勇破难的形象。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察对象的发展变化。考察材料不仅要做好“伯乐相马”的工作,更要发挥好“赛场选马”的作用。考察一个人,要看主流、看全面、看长远,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更不能片面地、局限地看待一时一事。要综合地、历史地看待考察对象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重大转变。所以,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既要有综合性的评价,又要有发展历程的案例和数据;既要有突出的优点又要有具体的不足。比如,评价某同志:“虽然该同志第一学历并不高,但平时注意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知识,近几年做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党和国家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经常思考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被领导采纳,去年他围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撰写的《××××》《××××》等,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样的评价足以看出考察对象的学习动力和成果,更能洞见其发展潜力和后劲。

  再次,要用包容的态度看待评议考察对象的不同声音。在考察识别干部和人才时,要很好地落实“不让老实人吃亏”“为担当者担当”“容错纠错机制”等政策要求,保护干部和人才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激励干部和人才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要改进完善考察方式,全面了解各层级干部口碑反响,着力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切实遵循一时表现与一贯行为相结合、共性标准与个性要求相结合、正向评议与反向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考察谈话必问、征求意见必听、民主评议必测,印证式掌握考察对象的表现。尤其是对那些性格较为内向或者作风比较霸道的考察对象,一定要听重音、敲边鼓,要辩证地看待反映出来的问题。对那些不影响大局的不足,要放在综合性评价中去衡量,做到精准识别和精确研判。

  四要“全”,必须见其不足

  所谓考察材料的“全”,就是考察对象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尤其是考察对象的缺点,必须要找准。当下,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应当发挥好考察材料的“显微镜”作用,对考察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客观公正地反映考察对象的不足和缺陷。

  首先,考察对象的“缺点”不可“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培养使用干部和人才必须坚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长克短的基本原则。所以,为考察对象精准“画像”,就要明确不足和缺陷,帮助考察对象更好地“知错就改”和“自我革新”。在记录和反映考察对象的不足时,要坚决摒弃走形式、填空白的想法,写一些诸如“学习抓得不紧”“不注意休息”等不疼不痒的不足,而是要一针见血地反映出考察对象的明显不足和严重缺陷。尤其是选用岗位有特殊要求的,如果考察对象明显不匹配、不适合,应当在考察材料中标明,避免出现“带病提拔”或者“错选错用”。

  其次,考察对象的“缺点”不能“错”。在考察过程中,对个别反映的缺点和不足要慎重对待,坚决避免偏听偏信,特别是对于一些严重缺陷和突出问题,一定要慎重求证。同时,对考察对象的不足和缺点的判断、表述要审慎。不少考察材料在写到缺点时,经常会用“性子较急,批评人不注意方式方法”这样的评价。其实,性子急说缺点也是缺点,说优点也是优点,有些工作不急一点、快一点,怎么能搞得上去?当然,性子急并不都好,它有不同的表现:工作节奏快、办事讲效率是一种“急”,这当然是好的一面;盲目冲动、有勇无谋也是一种“急”,这肯定要不得。这就要求表述上要恰当,要分清是哪一种“急”,不能凭想当然把“性子急”一概认定为缺点。还有的评价考察对象“有骄傲情绪”,这也要分清是哪一种“骄傲”,如果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骄傲,当然是很严重的缺点;但如果是那种有主见、有骨气、有创造精神的不入流俗、不信奉经验主义的“骄傲”,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点,而恰恰是这种优点容易被视为缺点写进考察材料中。我们常讲,十个优点可能推不出一个“人选”,而一个缺点就能把一个“人选”拿下。因此,撰写考察材料要杜绝乱扣帽子,考察对象有什么缺点就写什么缺点,要反复推敲,慎重落笔。

  再次,考察材料的“缺点”不能与“优点”打架。为考察对象找不足和缺陷,是撰写考察材料的难点,也是关键,一定要前后照应、互为印证,不能前后不一、相互顶牛。如优点写“善于学习,政策理论水平较高”,缺点就不能出现“学习抓得不够紧、不系统、不深入”等问题;如果评价某同志“团结协作意识较强”,就不能再出现“说话不注意场合、批评人不注意方式”等不足;再如,写优点时说“大胆创新,决策果断”,但在不足中又说“推进工作的力度小一些”,这样就会前后自相矛盾。在考察过程中,若遇到参与谈话的人不愿讲,考察对象的自我总结又“当局者迷”的窘况,为了帮助考察对象把不足和缺陷找准,考察者一定要多费一番心思、多想一些法子,用不同的思路去挖“缺”,尤其是多听听其分管领导和工作服务对象的反映,把“八小时以外”作为考准查实考察对象品行作风的重要范围,全面了解其慎独慎微情况。必要时还应同考察对象本人见面,详细了解其个人情况。

  综上,考察材料写得像不像、好不好,不只是写作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考察对象看得准不准、摸得透不透的问题。对于选拔任用干部和人才来讲,用得准基于写得准,写得准基于看得准。评价观点准了就像,个性特征描述好了就准,典型事例恰当了就活。要想为考察对象精准“画像”,考察材料的写作一定要力戒“八股调”,运用写实手法,把考察对象的本色、气质、特点、不足如实“画像”,以此辨真伪、分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上升为精准反映考察对象本质的理性认识。这样的考察材料才是真正管用的、有价值的任用依据。

相关文章

  • 起草通知需要把握八大事项
    起草通知需要把握八大事项

      一是坚持一文一事。一个通知原则上就讲一件工作,把一件工作需要周知或执行的事项讲清楚,避免两个互不相干的工作混杂相互干扰、降低效率。  二是坚持层次清晰。通知内容...

    2023-07-14 21:21:56 通知
  • 理趣——提高演讲稿品位的一大要素
    理趣——提高演讲稿品位的一大要素

      所谓理趣,顾名思义,就是理中之趣。演讲稿应当有品位。这种品位,是指演讲稿品质的不同层级和位次。经验表明,精彩的优质演讲稿必然追求高品位,而高品位的演讲稿不可缺失的就是...

    2022-07-12 22:02:52 演讲稿
  • 增强先进事迹材料文学性的几个有效途径
    增强先进事迹材料文学性的几个有效途径

      先进事迹材料是将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优秀事迹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的一种书面文字材料。它作为应用文事务文书的一类, 在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有相对自由的空...

    2023-04-30 22:27:22 先进事迹
  • 机关材料写作“四悟”
    机关材料写作“四悟”

      机关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文字材料。因为机关工作最终往往体现在文字材料上,靠文字材料上报,靠文字材料下达,靠文字材料记录记载。但现实工作中,机关干部普遍对写材料头疼,没几个...

    2022-04-20 23:42:10 机关材料
  • 汇报工作要掌握五大技巧
    汇报工作要掌握五大技巧

      在行政事务中, 下级工作人员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看似平常, 实际很重要。 因为汇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汇报主体的实际工作水平, 关系到能否赢得上级...

    2023-04-02 16:32:18 汇报工作
  • 汇报性信息的写作要求
    汇报性信息的写作要求

      汇报性信息的写作要求  1.概述和详述  汇报性信息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详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

    2023-05-20 19:18:51 汇报性信息
  • 调查报告的常见类型
    调查报告的常见类型

      日常工作中应用的调查报告,主要有介绍经验的、揭露问题的、反映新生事物的、决策前的、决策执行情况的五种类型。  (一)介绍先进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

    2023-03-07 17:31:23 调查报告
  • 简报写作的注意事项
    简报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写作简报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报道要及时。简报就是对工作或会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最快的速度上传下达,使领导机关能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措...

    2023-02-22 11:39:49 简报写作
  • 浅谈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
    浅谈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

      干部考察材料是指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安排的干部考察组在考察干部之后, 根据考察情况, 对被考察对象逐人撰写的反映其德才素质、工作绩效、作风状况及群众公认情况的书面材...

    2023-02-27 22:22:06 干部考察材料
  • 入党申请书的主要内容
    入党申请书的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入党。主要写自己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要明确表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按时交纳党费...

    2023-02-20 18:12:50 入党申请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