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其中要贯彻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此前的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回答了从人民利益出发推进改革的目的、路径、发力点和突破口、战略举措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以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
一、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产生乘数效益
此处隐藏1729个字。VIP会员可见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避免个人主义思想作祟,不为树立自身形象和升迁而改革,不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必须把树牢正确政绩观的落脚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防范和纠正政绩观跑偏错位诱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敢争上游、敢于胜利的领跑意识,强担当、务实干、重实践、建新功,用实绩的厚度保持发展的力度、提升民生的温度。
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要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同时要保障民生,不能顾此失彼,也绝不能两失,这是改革的底线和原则。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推进改革,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以及次序。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的需要。统筹好经济改革和改善民生的关系,遵循民生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变革。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对外交往的制度如何安排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大问题。保护主义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弊大于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平台深化经贸、投资、金融、基建等各领域合作,积极拓展我国成长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