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校友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感谢*书记、*院长和文学院其他领导的盛情邀请,感谢广大文学院校友的高度信任,使我能够拥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个人所做的事情。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活到八十,已称高寿,这点时间还要吃饭、睡觉、休息、赡老养幼,能够用来工作的时段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走向另一个世界时,还能像星星一样给后来人一些光亮,这是我时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如何概括自己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呢?我想到了三个字:勤、真、韧。
此处隐藏2195个字。VIP会员可见
我是个写作者,从19*年开始写了四十年,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雨花》《*文学》《当代人》《北方文学》《*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多万字,出版了*本文学著作,有*本走市场,《梅花开了十七朵》《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都曾多次印刷,后一本还印刷*次,创造了本地作家的一个历史记录。我连续*年进入过*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全国性权威文学年选。同时,我也是在娄底工作的作家中唯一入选“新*文库”的作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评了一级作家。文学上算是小有丰收。在写作上我追求韧,几十年如一日,不分寒暑假,不休节假日,不打牌搓麻、钓鱼闲逛,用句我们当年在汶川地震中发明的话叫做对文学“不抛弃、不放弃”。我的生活习惯是:有课上课,该备课备课,没有工作任务,就上午写作,下午读书,实在写不出,便浏览各种各样的资讯,以求刺激大脑。我对写作没有太多的功利目标,只是希望在自己离别人世的时候,还有人愿意翻看我的著作、朗诵我的作品,那时的中学还像现在一样愿意反复拿着我的文章设计各种试题。作家不是活在荣誉、金钱里,也不是活在职务、职称里,而是活在时间中。越关注世道人心,越远离当时当世的浮躁,越有可能走向永远。我的一些作品,比如《*》《*》发表*多年始终有报刊转载、读者朗诵,有人称之为“经典美文”;我的《*》反复印刷,也被一些人称为“经典文学”、“文学名著”,但我知道这些东西只是别人一时的评价,并没有征求时间和历史的意见。真正的经典是我死了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之后还有人去翻阅那些作品和著作,这样,它们才有资格享用如此高贵的字眼。或许我终生都没有这种走向远方的能力,但我愿意用自己业余全部的精力来成就一种坚持、一种向往。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耽误大家这样久的宝贵时间,非常不好意思。其实,文学院比我优秀、比我事业更出彩的老师非常之多,我就像一匹马走在舞台近旁,恰好碰到了披红着彩的机会而已。何况,就是现在取得的这点成绩也离不开文学院历任领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