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修辞助推演讲稿的高潮

就一篇演讲稿而言, 所谓高潮, 是指演讲者的情理表达最强烈和最深刻之处, 也是听众情绪最激昂和精神最振奋之时。演讲稿有了高潮, 才能更充分地表达演讲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主张, 也才能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启示力。
经验表明, 运用以下几种修辞手法, 可以有效地助推演讲稿的高潮。
一、排比
运用排比的最大优势在于, 它能使演讲的语言表达更加具有气势和力度, 这对于助推演讲的高潮, 无疑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 张以庆在题为《是孩子, 更是我们自己》的演讲结尾, 这样讲道:
英国有一张报纸给读者出了一个讨论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最简短的答案是一位作家平静的回答:“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 在我。”
可以肯定, 中国的孩子确实都没输在起跑线上, 却很可能不少孩子都会输在终点线上, 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许多成年人———我们, 可能从起跑线到终点线都输了。但我不敢说, 这个结论不应该由我来说。
当一个社会的潜规则常态化并且深入童心, 当一个民族“恨”比“爱”更容易脱口而出, 当一个世界商业化的东西融进人们的血液和灵魂的时候, 女士们、先生们, 责任在我, 在你, 在我们自己!
张以庆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的问答, 表明世界的问题与每一个人有关的观点。接着揭示了中国的孩子没输在起跑线上, 却输在终点线上的原因。最后先用一组排比句, 展现潜规则、恨和商业化的东西对社会和人心的影响和危害的严峻现实, 再用一组排比句把责任归结于“我们自己”。这样在排比中助推演讲的高潮, 更容易引发听众的深刻反省。
二、对比
毫无疑问, 在演讲中运用对比, 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 揭示现象的实质, 从而在演讲的高潮处, 大大加深和增强听众的印象和感受。例如, 卢新宁在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中, 这样讲道:
我唯一的害怕, 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 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 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 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 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 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 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 大师越来越少。因此, 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 我想说的只是, 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 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首先表达“唯一的害怕”, 连用四个“不相信”, 把规则和潜规则、学场和官场、学术和权术以及风骨和媚骨对比起来, 突出了青年学生的怀疑态度。接着, 通过级别和真理、待遇和理想、大官和大师的多与少的对比, 揭示“不相信”的社会原因。最后, 表明“在这个怀疑的时代, 我们依然需要信仰”的观点, 在对比中助推了演讲的情理高潮。
三、设问
不言而喻, 设问是演讲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因为它可以引导听众, 集中思维指向, 为营造演讲的高潮, 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 钱文忠在题为《相信未来》的演讲中, 这样讲道:
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什么?我们读过大学!我们百分之百地肯定我们曾经有过大学生活!诸位, 你将来不一定敢肯定。我有过18岁、19岁、20岁。我在抽屉里看到一张大学毕业书, 我是读过大学的。但是, 你真的读过大学吗?这大学的四年在你生命当中如此的特别和夺目吗?不见得。我跟敏洪学长在大学里都真正地过了这四年。实际上, 我们在大学校园里都不止四年, 因为这几年在我们生命当中无比独特、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重来。它永远可以记忆、永远可以梦想、永远可以支撑我们。
钱文忠首先设问:“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什么?”在他看来, 是我们“读过大学”和“曾经有过大学生活”。接着, 又连用两个设问, 质疑诸位的大学生活。并用三个“不可”和三个“永远”, 满怀豪情地表达了大学生活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演讲者就这样运用设问, 把关于大学生活的话题推向了高潮, 从而激励和感染了听众。
四、反问
众所周知,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表达肯定观点的修辞手法。反问句比一般的疑问句语气更坚定, 也更强烈, 更能在演讲的高潮处引发听众的思考。例如, 戴旭在题为《中华民族新精神的焕发者》的演讲中, 这样讲道:
齐齐哈尔有个烈士叫史履升, 临刑前对难友说:“中国人民是杀不完的。请你们相信我的话, 祖国不久就要胜利的, 革命就要成功了, 你们要好好地活着, 将来为祖国工作呀!”他绝命诗中有这样一句:今生余去也, 中华万万年!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年代的写照。在他们的心底, 都有一个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在那样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 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集成, 是中华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有这样精神情怀的人, 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
戴旭讲述了一个烈士临刑前对难友说的话, 并引述了他的绝命诗中的句子之后, 展开了议论, 赞誉“这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年代的写照”, 而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不灭的象征”。同时, 演讲者情不自禁地用一个反问句,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在演讲的高潮中, 激发了听众内心的强烈共鸣。
需要指出的是,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之外, 运用反复、层递、呼告等修辞手法, 同样有助于推动演讲的高潮。爱好演讲的朋友, 请你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在演讲的高潮处, 恰当地选用特定的修辞方式表达情理吧。这样做, 一定能够大大增强演讲的激发性和感召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