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全力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在大会上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广大青年,发挥着凝魂聚气的关键作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此处隐藏3730个字。VIP会员可见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教学形式单一是制约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学生兴趣养成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一直在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以改变刻板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探索出多种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增强了思政课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现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使青年学生熟稔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意义与理论创新,不断提振青年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一是要善用“大思政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在教学全过程。2021年3月,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极大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限制,尤其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影响力。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发挥“大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中。精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体悟内含其中的精神要义是思政课教师讲好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导者,对教学过程设计发挥规划者角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形式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近年来,高校逐渐探索出书记、校长上好“第一课”,专家团队打造思政“金课”,跨省份集体备课等形式,广受社会关注,备受学生好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从这些形式中汲取经验,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以期吸引学生的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增强青年学生关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是要用好新媒体技术,使青年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的伟大变革。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技术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形式的革命性变革。单纯以教学灌输为主的课堂,会严重限制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严重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拉近了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了青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习近平强调:“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教育形式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借助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能实现了极大提升。为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新媒体技术,比如,在讲解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的伟大变革的课程内容时,可以综合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探索利用VR技术增强青年学生的现场感,更好地感受中国之变。
三是要拓展隐性课堂,提升青年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能停留在课堂讲授上,需要充分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契合点,在校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互动中提升思政课的整体效能。除此以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到红色革命场馆实地参观,接受现场教育,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革命岁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革命旧址与红色纪念地承载着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生动历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拓展隐性课堂,发挥红色革命旧址的熏陶作用,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四、回应时代,激励青年学生绽放绚丽光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也是民族兴旺的基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胜利感召青年学生。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概括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十年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三件大事”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活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三件大事”的内在逻辑关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就感召青年学生。从第一件大事来看,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一百周年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迎来关键节点。从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到党的二十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系统回顾了党的百年历程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成就是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的重要构成,向青年学生讲好辉煌过去是感染青年学生的重要方式。从第二件大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入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的重要定位与历史特征,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境界的历程。从第三件大事来看,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人类社会贫困治理的新路径。高校思政课要将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宣讲好,进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
二是要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创新性发展鼓舞青年学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总结了实践发展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指出,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实践成就十分不易,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从战略性举措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巨变。党的二十大又用大篇幅论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从变革性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上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政治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放异彩,文化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成为趋势。从突破性进展上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成了许多前人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和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党和国家事业的创新发展鼓舞青年学生的斗志,提升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三是要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未来新目标凝聚青年学生。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02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创举,这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发展目标上从未止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凝聚青年学生的磅礴力量。高校思政课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骤安排讲清楚,教育青年学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志们,今年5月,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思政课教学,更要注重与时俱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