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2024-06-30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党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同志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后又以多种形式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核心词和关键语,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次提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方略和科学指南。由此,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成逻辑和核心要义,全面剖析这些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既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

此处隐藏11454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时代方位上,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述、新观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的逻辑理路深入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辩证全面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物质存在的现实条件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智力支持。二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三是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一定的阶级属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以人民的形式存在,维护阶级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特别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内涵、实践路径作了新的理论阐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精神文明的重大命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基本路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优异成绩。一是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让公民在自觉守法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极大地推动了文明实践活动,充实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二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著作畅销海内外,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等系列视频广受赞誉,有效扩大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三是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孔子及儒家思想等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明显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极大提升了全党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共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近代以来,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境地。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正是因为整个中国旧社会既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去发动人民群众,也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观去凝聚革命力量,才使得国运沉沦、文明暗淡、人民受辱。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和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指导思想,中国人民不仅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带领下“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追赶全世界、引领全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信心百倍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目标越近,面临的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就越多。而要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就越需要以奋发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在共同理想信念的激励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最广泛地凝聚共识又释放活力推动创新,在迈进新征程中助力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国民素养,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结成最广泛的奋斗共同体,从而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柱、智力支持以及共识基础。

  (四)为其他国家构建精神家园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精神世界富有、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具体表现为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一味过度追求资本的过度增殖和社会财富的垄断,甚至把利润最大化视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断刺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享受,不可避免地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产生巨大的不平衡,不仅造成大多数人的精神贫乏和少数人的精神富有,而且在社会上掀起拜金主义之风,使得部分国民执着于金钱的追求而丧失道德追求,整个社会陷入价值失序、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困境。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说:“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在“西方化=现代化”的叙事话语中,有些国家为了摆脱自身不发达的困境,盲目模仿和照搬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致使物质主义膨胀和精神文明萎缩,结果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矛盾冲突频发,延缓了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搞的现代化不是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两种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科学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内容,是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人与人的物化关系而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畸重畸轻缺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校正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为充盈本国思想活力和促进全人类精神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智慧。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