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党课:初心永驻 使命相继

2024-10-04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党课:初心永驻 使命相继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初心永驻使命相继——走进延安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今天,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延安这片红色圣地,重温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从伟大精神中汲取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力量。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首悠扬的信天游一响起,大家会想到“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双手搂定宝塔山”吧。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开始,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走向抗日前线;从这里开始,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烈焰,越烧越旺;也是从这里开始,一个年轻的政党进一步走向成熟。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今天,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重温延安精神丰富深厚的内涵,探寻延安沃土背后沉淀的品格与力量。

此处隐藏6210个字。VIP会员可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体现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上。延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民主选举的广泛推行,当年的口号是“民主政治,选举第一”。为了动员不识字的老乡广泛参与选举,我们党使用了很多有创意的办法,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豆选法”:候选人排坐在长凳上,每人背后放一只碗,选举人领一粒黄豆,放在自己中意的候选人背后的碗里,最后得豆多者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是延安流行的民谣,真实反映了群众的心声,表达了百姓的意愿。民主用它最直接的方式,给庄稼汉蜕去了心灵上的老茧,为他们寻回了几乎忘却的尊严。

  1940年2月1日,毛主席在延安群众集会上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区,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延安作风”与国民党纸醉金迷的“西安作风”“重庆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率华侨团来到延安。他一落地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延安气息。一顿饭,陈嘉庚吃的是毛主席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唯一的荤菜——一小盆鸡汤,还是用邻居老大娘送来的鸡做的;亲耳所闻“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50元者革职,500元者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而他在重庆,蒋介石招待他的一顿饭就用去了800银圆,所见所闻皆是“各处办事员多者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月费各以万计,酒楼菜馆林立,一席百余元”。尽管蒋介石再三提醒陈嘉庚“切不可受共产党的欺骗”,但陈嘉庚还是感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的这句话也深深地影响着插队时期的习近平。陕北老百姓把对中央红军的感情、对毛主席的感情拿来对待北京知青,甚至把知青们看成是毛主席的孩子。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不光是修沼气,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而且是踏踏实实地干。为了解决吃水困难,习近平带领村民打井,这口井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民的水源;大队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不足,就兴办铁业社,多打出来的铁具还能卖到供销社赚钱;耕地不够,就带大家打坝地;陆续办起来的还有缝纫社、磨坊、代销店、扫盲班……与群众一起苦、一块干,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不仅是习近平7年知青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他在之后每个岗位上的从政原则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从走出窑洞的那天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挥、亲临战疫一线,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老百姓的“小麻烦”成了总书记的关注点、改革的发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刷屏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百余次提及“人民”二字,无论是发展、法治,还是生态、民生,不断兑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郑重承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在奋斗中破解难题,在坚持中实现梦想,“我将无我”终是为了“不负人民”!

  贯通历史和现实,我们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生动故事和精神风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四、敢于斗争,考验中迸发力量

  1937年11月29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延安各界群众等候在延安机场,他们迎接的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王明等人。毛主席发表欢迎词,称苏联回来的同志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但十天后,王明就在“十二月会议”上抛出了“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等错误主张,指责党中央独立自主的正确方针。此外,王明还受蒋介石之邀,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前往武汉。期间,他擅自以中央名义对外发表宣言和意见,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主张,破坏党的组织纪律,把自己凌驾于党中央之上。虽然王明手里捧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但他的错误观点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坚决抵制。这时期,毛主席总结历史教训,在延安的窑洞里先后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努力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遣任弼时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详细汇报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1938年8月,王稼祥带回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明确表示,在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应争当领袖。随即,中共中央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为之后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红歌在延安家喻户晓,唱出了陕北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烈拥护。

  党内除了思想路线的斗争,还有反腐败的斗争。毛主席亲自修订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肖玉璧1933年参加革命,曾经战功赫赫,身负90多处弹痕和伤疤。1940年秋天,毛主席见到肖玉璧身体虚弱,就把自己的一份牛奶供应证转送给他。可是后来,肖玉璧竟然在担任税务局长期间,贪污公款3050元。陕甘宁边区法律规定,公职人员贪污公款500元以上者判处死刑,功过是非不能相互抵消。1942年1月,肖玉璧被依法执行枪决。干部是民众的公仆,要做廉洁奉公的模范,否则就是莠草,必须拔掉。

  敢于斗争不光体现在内部,还体现在外部。1941年至1942年,陕北进入了最为艰苦的岁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军事摩擦和经济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延安经济极为困难,正如毛主席说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节流与开源的双向举措成为陕甘宁边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党与人民共度时艰的必然选择。与恶劣的外部形势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大家熟悉的《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就是当时热火朝天劳动场景的真实再现。大生产运动规定,每个公职人员都参加生产劳动,开荒种地、纺纱纺线,因时因地制宜。所得劳动成果折算成小米,每人完成一半口粮任务后,多劳多得。毛泽东种菜、朱德织毛衣、周恩来纺纱,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经典红歌《南泥湾》传唱的就是八路军战士开垦荒地,把“烂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动人故事,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从没地方住、没粮食吃、没开荒工具,到粮食、经费全部自给,到养猪烧炭,兴办商业和各类工厂,到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一万石,仅用了三年时间。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从战争年代淬炼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这其中就包括在梁家河的习近平。青年习近平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与环境斗争、与生活斗争、与思想斗争,闯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到后来皮肤变成“牛肉马皮”不怕咬,再糙的饭也能吃得香,缝衣服、缝被子不在话下,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和壮劳力,入党、担任党支部书记、完成思想上的蜕变与升华。闯“五关”是青年习近平直面挑战、勇于斗争的生动体现,就像多年后他说的:“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新时代,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要准备经受惊涛骇浪的考验,越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一方面,面对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一带一路”新蓝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的“窑洞对”,即自我革命。我党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我们党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的坚实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二十大后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他又强调,全党同志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基础。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牢斗争意识,锻炼斗争本领,灵活斗争策略,提高斗争能力,以敢于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传承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贯通历史和现实,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培塑舍我其谁的担当,强化严慎细实的作风,立起精益求精的标准,要有勇于自我革命的魄力,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在考验面前从容坦荡,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延安岁月,是百年党史中最为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延安精神,是我们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宝塔山到梁家河,“信仰伟力、实事求是、人民江山、敢于斗争”这些词语也许不能完全概括其丰富深厚的内涵,但我们通过这些,可以走进时代的洪流,聆听延安的故事,感受其旺盛的时代伟力。贯通历史和现实,奋进当下和未来。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要求。越是靠近胜利彼岸,越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从延安红色沃土中汲取不竭动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踏上事业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