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深刻领悟与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哪些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四个坚持”。这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所以我以深刻领悟与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为主题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
此处隐藏3129个字。VIP会员可见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决定》强调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一)制度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制度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承载着党的政治理念和目标,展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具备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我们必须持续进行改革,不断推动其与时俱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致力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我们旨在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二)针对性解决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针对性解决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如降低贷款利率、提供税收减免等,以缓解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识别改革中的痛点,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改革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确保改革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问题导向与改革目标的精准对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问题导向与改革目标的精准对接是确保改革成效的关键。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为例,通过精准识别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例如,针对教育不公问题,改革目标应聚焦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可以精确地识别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区域,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精准对接问题与目标,能够确保这场革命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途径
(一)法治在深化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法治不仅是改革的保障,更是其基础性作用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深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法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为改革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反垄断法》等,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同时保障了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在社会管理领域,依法治国原则的实施,如《民法典》的颁布,不仅规范了社会行为,也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法治的实施,使得改革在遵循既定规则的基础上,能够有序进行,有效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了改革成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是维护法治权威、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确保了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如《公司法》的修改,为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确保了改革措施的合规性。此外,通过引入法治思维,改革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法律审查机制,如“合法性审查”模型,已成为改革决策的必要环节,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也增强了改革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正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因此,坚持法治思维,确保改革决策与法律规范的协调一致,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基石。
六、坚持系统观念是基本方法
(一)系统观念在改革中的应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系统观念的应用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对改革的各个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革命不是局部的、零散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单一的市场机制改革,而应同时考虑宏观调控、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确保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通过系统观念的应用,我们可以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孤岛效应”,确保改革措施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从而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远见卓识,更要有科学的分析和精准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将改革的每一步都置于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GDP年均增长6.5%以上,这不仅体现了改革的成效,也展示了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应借鉴邓小平的名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突破旧有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布局,我们能够确保改革的每一步都稳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步与改革的可持续性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进步与改革的可持续性保障是确保改革成果得以长期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确保改革措施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例如,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模型,我们可以评估改革措施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影响,确保改革不仅在短期内有效,而且能够为未来几代人带来持续的利益。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改革的可持续性。此外,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反馈系统,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改革策略,确保改革方向与国家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相一致,从而保障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并贯彻执行“六个必须坚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哲理。首先,我们要把人民至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我们要把自信自立作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我们要把守正创新作为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既要坚守正道,又要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推动社会进步。此外,我们要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守牢底线的前置要件,始终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我们要把系统观念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考虑问题,统筹兼顾,确保各项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最后,我们要把胸怀天下作为我们的光荣使命,放眼全球,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