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例文】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蕴含着对安危、治乱、兴衰 等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中华民族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先 贤身上往往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 《诗经·豳风·鸱鸮》载:“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 牖户。”孔子对此诗高度赞誉:“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认 为作此诗者深谙治国理政之道,饱含危机意识。(中国纪检监 察报《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典故】出自代魏源《默觚·学篇七》,不乱离,不知太平 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释义】意思是,在安定的时候应思虑危难,在稳定的时候 要担忧动乱。
【赏析】古人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 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 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两千多年来,从孔子 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反映的都是 深怀忧患意识的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种 忧患与担当又进一步引发人们自觉地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预 判,体现为一种前瞻性思维,最终落实为未雨绸缪的抉择与行 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时,有人建议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进行 适当修改,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认为,这句 歌词没有过时,还是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与困难、风险、挑战相伴。无论境遇多么艰 难,我们党总能百折不挠、绝处逢生、毅然奋起,这离不开一 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事实证明,小到一个 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增强忧患 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 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用法】主要适用于动员部署类、工作报告类讲话,侧重强 调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思 维,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