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在全区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08-02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在全区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随着旅游市场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乡村旅游民宿逐步从依附景区的配套产业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打造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则是民宿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近年来,全区积极打造**民宿集聚区,把分散的、小规模的乡村民宿业做大做强为“链式一体化”的民宿产业集群,引导旅游民宿连点串线成片发展,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培育特色产业增长,带动当地富民增收。下面,为进一步做好全区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我强调几点意见。

此处隐藏1606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服务水平不够,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民宿最大的价值在于具有“自然味、乡土味、人情味”,民宿主人参与接待是民宿区别于其他住宿业态的重要特征,其发展趋势是讲究休闲、人文情怀的“小而精”路线。但由于乡村难以吸引到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经验的人才,民宿多为本地居民经营,民宿主人与游客缺乏互动和交流。在产品结构上存在同质化现象,产品单一,缺少依托民宿载体整合传统旅游产业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拓展新兴融合业态(商养学闲情奇),如永宁沿滁河地区的民宿普遍以农家乐附加提供基本住宿功能,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不高。

  (四)产业创新乏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根相关研究,目前民宿行业存在着“二八定律”,即20%能赚点钱,80%是亏损或者持平。单体经营不利于民宿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些乡村民宿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不够,与周边旅游景点、游乐园、特色美食、农业园区等未实行一体化旅游消费“套餐”模式,“后备箱”经济、农事体验、研学旅行等“民宿+”的融合态势效果不明显,未形成客源共享的合作机制。面对市场热点切换、需求迅速迭代的现实情况,一些民宿难以跟上休闲度假市场发展节奏,产品形态和经营思路相对固化,导致市场效益不高。

  三、靶向施策,不断汇聚做好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一)推动民宿主体集聚。“对内挖潜”。全面梳理现有民宿,对规模小、效益低的民宿,引导整合资源、联合开发运营,或者嫁接外部优质资源提档升级。对有实力改造建设的农户,可以借鉴成都青城山开办“民宿学院”的做法,依托现有区民宿协会,加强专业指导,让想做民宿的农户有路径;对无能力经营但有闲置资源的农户,可以探索租赁、入股或者入市等方式盘活,稳步把资源推向市场。。“对外招引”。对外招引重点是建设运营商,可以借鉴杭州临安的做法,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村庄资源进行调查包装,建立招商项目资源库。通过举办招商会、网络宣传招徕等形式,精准签约高端专业公司,由其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运营。

  (二)推动旅游产品集聚。挖掘产品主题。借鉴**以“茶”为主题、打造“**茶舍”民宿品牌的经验,在现有“**美宿”区域品牌下,充分用好乡村规划师等资源,进一步深挖书法、温泉、楚汉文化等特色元素,形成“一点一特色、一户一风格”的民宿格局。延伸产品内容。围绕“把人留下、把财留住”,紧扣民宿特色主题,引入文艺展览馆、设计工作室等多种业态,邀请高水平专业策划公司开发农耕研学、手工制作、乡村集市、丛林探险、乡愁野趣等体验活动以及土特产、文创等丰富产品,让大家玩得特别、玩得尽兴。加强产品营销。在大型节假日期间,由文旅局、度假区统筹各板块文旅活动安排,制定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活动主题,各民宿集聚区根据主题创新策划,形成强劲的区域营销品牌。同时,加强与抖音、途牛、网易音乐等专业领域的高级运营商合作,通过优质视频推送、举办专场活动等,增加影响力和曝光度。

  (三)推动公共配套集聚。完善旅游设施配套。民宿虽不是景区,但应有相关管理机制。建议由村集体牵头或聘请优质的市场第三方,负责具体民宿集聚区的基本运营,建设集特色产品销售、生活便利超市、健身文体设施、医疗保健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房间比例配套一定数量的公共停车场,按照淡旺季的人流量科学安排接驳服务,并统一设立有特色的标识系统。完善生活服务配套。民宿集聚区的打造,可以有效避免公共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民宿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居住、生活,建议深入分析民宿规模、客源结构等,合理布局书房、咖啡馆、会议厅等功能场所,最大限度满足个人生活、家庭活动和企事业单位团建需求。

  (四)推动专项政策集聚。引导类政策。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和市场公司为主体推进民宿集聚区规划建设。由文旅局牵头,科学制定民宿发展专项规划,形成联动错位发展的合理布局。同时,每个民宿集聚区应形成建设运营策划方案,经区文旅局、规资局等相关部门审核后,作为后期建设、招商的指引。扶持类政策。整合特色田园乡村等项目资金,设立民宿扶持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和补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等方式,对有意愿开办民宿的农户给予资金扶持,对经营较好的优质民宿进行奖补。吸引一些大型文旅企业介入民宿行业,加大对年轻人从事民宿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对民宿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实现行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向奔赴”。手续类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解决民宿用地与房屋产权权益问题,拓宽“农地入市”思路,探索实施农民闲置房屋转化利用及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完善民宿证照办理联合审批制度,探索发放统一的特种行业许可、消防等执照,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类政策。建议文旅局牵头,尽快出台区民宿服务规范,设定民宿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环境管理等服务标准,并定期检查通报。借鉴莫干山民宿“纺锤型”等级的经验,建立民宿绩效评价和红黑榜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