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青年教师培养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青年教师培养发展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系统部署新时代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筑牢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市青年教师占比已超过教师总数的60%,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把思想引领摆在首位。
此处隐藏2431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创设“青峰计划”,构建教育家型教师孵化机制。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要打破资历限制,建立“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等破格晋升通道。具体可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将教学创新成果、学生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纳入评价指标,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获科创大赛金奖的教师,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要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支持他们在教育评价改革、核心素养培养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基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每年发布教育热点问题榜单,青年教师可跨校组队申报,经专家评审后给予5万-50万元资助,实施过程实行“包干制”,赋予负责人经费使用自主权。要构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机制,通过出版专著、举办个人教学思想研讨会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形成独特教育风格,早日成长为区域教育名家。对具有理论建树和实践成果的教师,可设立“青年教育家工作室”,配备学术助手、研究经费和出版资源,支持其开展教育思想提炼、课程体系构建、区域教育辐射等工作,同时建立“教育家型教师”联系学校制度,每位教育家型教师指导3-5所薄弱校,通过送教下乡、师徒结对、课程共建等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完善支持保障机制,营造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良好生态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和氛围营造。我们要从组织领导、资源整合、服务保障三个维度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学校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需从三个维度深化落实:一是建立党委定期研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专题会议制度,将青年教师培养纳入区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明确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在职称评聘、编制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职责分工;二是构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体系,设立青年教师发展专项办公室,统筹制定全市青年教师成长规划,建立"一人一策"成长档案,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指导;三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效纳入校长履职考核,要求各校制定年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校级领导联系青年教师制度,通过定期座谈、教学诊断、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形成"校长主抓、教务主导、教研组主责"的校内培育网络。要将青年教师培养纳入区县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涵盖师德建设、专业发展、育人成效等20项指标的量化考核标准,开展季度督查、年度评估,结果与教育经费拨付、校长评优挂钩。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培养网络,市级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资源平台建设;区级组建教师发展联盟,打造区域研修共同体;校级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开展常态化校本研修,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培养格局。要完善青年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明确青年教师代表比例不低于教代会总人数的30%,建立提案落实反馈机制,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制度,须经青教代会审议通过方可实施,同时开展青年教师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作为学校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真正让青年教师成为学校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整合资源平台,优化成长环境。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建立"基本经费+项目经费+绩效奖励"的保障机制,确保年生均培养经费不低于5000元,重点支持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具体包括: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金,对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给予1:1配套资助;建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设立教学成果转化奖,对取得创新实践成效的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要建设"青年教师成长数字平台",集成在线课程、名师课例、政策解读等资源,实现精准推送和智能匹配。平台应具备五大功能模块:智能诊断系统,通过教学数据分析青年教师发展短板;个性化学习空间,提供分层分类的在线课程资源;虚拟教研室,支持跨区域集体备课与课题攻关;成长档案袋,动态记录教师发展轨迹;政策查询系统,实时更新职称评审、培训项目等资讯。要深化"县管校聘"改革,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学区化办学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多元发展平台。具体举措包括: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调配区域内优质师资;实施学区集团化办学,让青年教师在优质校与薄弱校间双向流动;创新城乡教师流动机制,要求新入职教师须有1年乡村从教经历,晋升高级职称须有3年跨校任教经历。同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50个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STEAM课程开发等特色培训项目,每年选派100名青年教师赴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研修实践,拓宽教育视野,提升跨界创新能力。
(三)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要完善青年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探索“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双通道晋升机制。要提高青年教师在各类评优评先中的比例,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创新奖的青年教师给予重奖。要关注青年教师生活需求,通过建设教师公寓、发放租房补贴、解决子女入学等方式,让他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同志们,青年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我们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贡献青春力量!
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