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局机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专题报告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局机关干部作为政策执行的关键主体,其担当作为的精神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成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然而,当前部分机关干部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深入剖析机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找出根源并提出有效治理对策,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担当、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一)思想层面。缺乏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部分机关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在面对复杂问题和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是否会承担责任,是否会影响个人仕途,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项
此处隐藏1514个字。VIP会员可见
(四)加剧资源浪费,降低行政效率。“不担当、不作为”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许多工作无法按时完成,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为了推动工作,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增加行政成本。例如,一些项目由于干部的不作为而拖延工期,不仅增加了项目的建设成本,还可能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三、“不担当、不作为”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根源。价值观偏差与宗旨意识淡化。部分机关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干部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忽视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同时,由于对党的宗旨教育和思想政治学习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工作中不能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制度因素。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当前,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干部的担当作为缺乏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注重工作业绩的量化指标,而对干部的工作态度、担当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干部为了追求表面的政绩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效果。此外,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行为的监督缺乏力度,存在监督盲区和漏洞。一些干部认为即使不作为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滋生了侥幸心理。
(三)外部环境。工作压力与风险增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关干部面临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在全面从严治党和严格问责的背景下,干部工作中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一些干部由于缺乏应对复杂问题和风险的能力,担心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而被问责,从而产生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思想,选择不作为以规避风险。此外,一些地方在问责过程中存在简单化、泛化的问题,对干部的失误缺乏容错纠错机制,使得干部不敢大胆创新和担当。
(四)能力短板。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不足。部分机关干部自身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新情况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新政策、新法规、新技术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在工作中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履行职责。例如,在数字化政府建设过程中,一些干部由于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适应线上政务服务的工作要求,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治理“不担当、不作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研讨会、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大力宣传和表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担当精神。同时,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反面典型进行公开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引导干部引以为戒。
(二)完善制度建设,健全考核监督机制。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担当作为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干部工作态度、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挂钩,形成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加强对干部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健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的发现、查处和问责机制,对存在问题的干部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办法,明确容错的范围、条件和程序,为敢于担当、大胆创新的干部提供制度保障。对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因非主观原因出现失误的干部,在查明情况后,予以容错免责,并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其继续大胆工作。
(三)减轻工作负担,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规范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方式。对机关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简化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减少重复劳动,降低干部的工作强度。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加强资源保障。根据干部的能力和职责,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务,避免任务过重或过轻。同时,加大对干部工作的资源投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支持,确保干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此外,要关注干部的身心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干部缓解工作压力。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干部履职水平。开展针对性培训。根据干部的岗位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开展专题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帮助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重点加强对新政策、新法规、新技术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训,使干部能够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
鼓励干部实践锻炼。通过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重点项目、艰苦岗位等进行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干部交流机制,促进干部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拓宽干部的视野和工作思路。
机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带来的危害也是严重的。治理这一问题需要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工作环境优化和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机关干部的担当作为精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不断完善治理措施,确保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作为的工作作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