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专题党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07-02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专题党课: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此后,学界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了一些研究,对其科学内涵、战略意义、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新质生产力”一词尚提出不久,因而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定的拓展和深化空间。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缺乏个性研究。事实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涉及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对相关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深入到具体的产业领域,探讨每一个具体的产业如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另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的探讨,主要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着重从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展开研究,而缺乏规范的理论分析框架。事实上,学术研究除了需要政策依据外,还需要学理支撑。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本文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具体议题进行研究。

  一、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此处隐藏6220个字。VIP会员可见

  同志们,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从科技、人才、制度三方面同时发力,尽快补齐三方面的突出短板弱项。当然,为了使三方面因素协同作用能够产生“1+1+1>3”的整体效能,还需要采取一些共性的措施。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坚持将党的领导作为推进科技事业的主心骨,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制度改革。二是要统一思想认识。社会各界都要认识到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否快速形成,关系着整个国家生产力变革的速度和高度,从而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等各方面都要向农业倾斜。三是要凝聚精神力量。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在科技创新方面敢于啃“硬骨头”,在人才培养方面敢于破“真问题”,在制度变革方面敢于“涉险滩”。四是要加强区域联动。要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