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上的授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党委书记**,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基层工作经验,我感到无比荣幸。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全力做好乡村振兴“答卷人”。
首先,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镇的基本情况。**镇位于**县城西,总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下辖36个行政村,2个社区,其中脱贫村15个,是**县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镇之一。**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形成村落,宋代因冶铁、采煤、制瓷等行业发达、商贸繁荣,明朝时易名**镇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镇镇区面积已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各类市场主体900余家,是**市镇区面积最大、人员最密集的乡镇之一。近年来,在**镇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先后获得省园林城镇、省生态旅游示范镇、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单位和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此处隐藏4444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去年以来,我省开展了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清垃圾、污水、塘沟、违建、杂物、残垣断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大部分村、镇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个长期坚持的工作,抓手是“整”,重点在“治”,关键在“人”。如果仅仅依靠我们的力量,可能短期内会有一些成效,但注定难以持久。要发动全村群众的力量,发挥五老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我们抓好周五全民洗城活动,组织各单位参与镇区环境整治和街道治理,提升了镇区品味;抓好周六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融入清洁家园活动中,既实现了亲子互动,也改善了环境。同时,我们各位书记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派驻单位的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工作中,我们想方设法地去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从全民洗城干部“领着干”,再到小手拉大手群众“自觉干”,营造了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共享美丽成果的积极氛围。目前大部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非贫困村的条件相对较差,这在全市可能都是共性的。要加大对非贫困村的投入,想方设法改善非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总之,人居环境工作是群众看得见、最关注的工作,也是提升群众满意度,改善干群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所以我们务必要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社会治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基石,必须加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为了让基层治理中的各类问题“看得见”“有人管”“管得着”,我镇融合乡镇机构改革,接续安全、环保、消防等领域的“多网合一”工作实践,探索实施“三项融合、一网兜底”的“六位一体”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构建“一个中心”总调度、“一支队伍”抓治理、“一张网格”管全域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这里,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几点探索。
一是职能融合、阵地共享,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实现“一个中心”总调度。
一是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镇长任双组长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集中会商研判、指令统一派发、任务全程督导、成效严格考核”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工作高起点部署、高标准推进。二是整合与社会治理紧密相关的平安建设、综合执法、应急管理、人民武装、便民服务、执法监督六大职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便民服务“一站式”、社会治理“一体化”。三是建立“多智融合”指挥体系,整合公安平台、雪亮工程、蓝天卫士、应急消防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对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多部门集中办公,实现综合指挥、会议研判、矛盾调解、便民服务、训练备勤、12345民呼必应政务服务、网格化派单管理等多功能融合,做到“一屏观全域、一键调全镇”。
二是人员整合、提升素能,从“有责无权”到“权责合一”,锻造“一支队伍”抓治理。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将便民服务员、人民调解员、文明宣讲员、生态环保员、宗教协理员、舆情信息员、应急救援员、安全排查员、治安巡逻员等九员职责合一,在各村组建“全科网格员”。整合应急、环保、消防、市政、基干民兵和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多方力量,成立53人的综合执法队,下设三个执法中队,承担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执法职责,有效解决了执法缺位、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建强基层基础。切实管好用好一村一警、一村一员,对38名“全科网格员”,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常态化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安全隐患、食品卫生、乱占耕地等各类风险事件,用脚步丈量发现问题,一般问题现场处置,复杂问题上报指挥中心会商研判,确保各类风险隐患“看得见”、办理结果“成闭环”。把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变成“零距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三是增强素质能力。定期邀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局委业务骨干,围绕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领域开展培训,全面提升网格员“吹哨”排查能力和执法队员“应哨”出击能力。同时,加大日常预警、预演力度,经常开展地质灾害、防汛抢险、森林防灭火等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应战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三是管理统合、镇村联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推动“一张网格”管全域。
一是建好网格“前哨岗”。将全镇划分为38个一级网格(村级),182个二级网格(小组),3个专属网格(教育、卫生、“九小”场所),实现镇域社会治理全域覆盖。构建“综治中心(镇)—网格员(村)—协理员(组)—农户”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按照“网格收集、中心派发、部门落实”的工作模式,发现隐患随时上报至综治中心进行研判,并及时派发至各职能部门配合办结,同时由执法监督部门进行督导评价,闭环管理,确保群众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实现“全域覆盖,一网兜底”。二是用好村级“桥头堡”。将社会治理与五星支部创建、“三零”创建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常态开展便民服务、排查化解、隐患整改等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隐患矛盾问题,做到“无死角”“无遗漏”。充分发挥“五老”“乡贤”的积极作用,建立村民“说事堂”,对各类苗头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同时,发挥网格员宣传带动作用,动员网格内群众积极参加清洁家园、创文创卫、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共建共治共享和谐美丽家园,全力推进社会治理取得实效。三是筑牢乡镇“主阵地”。采取日会商、周研判的工作机制,一般问题由综治中心负责人每天召集网格员、执法队员进行会商解决,做到问题处理不隔夜;复杂或紧急问题由书记或镇长召集相关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随时召开研判会,研判预警、化解消除;同时每周由书记或镇长组织召开调度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开展研判,并研究部署本周工作,确保群众大事小事、急事缓事,事事有人盯、件件有着落。
我们虽然探索了一些做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希望各位书记不吝赐教、多多指导。
同志们,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继续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扛起乡村振兴责任与担当,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争当熟悉农村情况的“知情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脚踏实地、笃行实干,共同答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考卷”。
最后诚挚地邀请各位书记抽出时间多到**走走看看,多提宝贵意见建议,我在**欢迎各位的到来,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