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并且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主要任务中都有相关的内容,形成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发展谱系。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深化全面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此处隐藏2995个字。VIP会员可见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习近平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从而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整体性制度框架,使之共同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推进学科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在培养急需人才、引导创新方向等方面赋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打造科学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基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之后,以高校、科学院所为主体的“国家实验室”转向企业为主体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完成,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新的阶段。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打破了“闭门造车”带来的生产力转换的困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这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变革创新组织、造就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