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讲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诞生了无数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催人奋进的故事,它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意志、宗旨与情怀、担当与作为、勇气与定力。今天,让我们一起从学习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一、讲好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求真理”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品尝信仰的味道
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看,“信”是“人”加“言”,就是说过的话;“仰”是“人”加“印”,就是人走过的足迹。因此,信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说的话加上走的路,代表着人的志向和追求。追溯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天起,共产党人就走上了百折不挠求索真理的艰辛征途,他们的灵魂就被深深地贴上了信仰这个神圣的标签。
此处隐藏6017个字。VIP会员可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经过一年苦战的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实现战略性转移。当时,“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依然对形势判断失误,结果把事关党和红军生死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携带了很多笨拙沉重的桌椅家具乃至工厂机器。中央红军主力的行军速度被严重拖累,长征初期甚至每日行军不过一二十里。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尾追上来,给红军主力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34年11月,为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红34师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师长陈树湘指挥部队与十几倍于己的强敌鏖战4天5夜,成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自己却深陷重围。弹尽粮绝之际,他带领官兵与敌人肉搏,不幸被俘。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以坚定信念和决绝行动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铿锵誓言。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再没有像湘江战役这样惨烈了。出发时,红军8.6万人,渡过湘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后,只剩下了3万人,损失极为惨重。特别是红34师全军覆灭,自师长以下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牺牲,成为红军序列里一座永远的丰碑。红军数万将士血染湘江,一时间,江水滔滔皆红色。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雄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历史,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滚滚向前,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但也保住了革命的火种,更为后来的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创造了条件。
从共产党成立到百年建党,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道阻且长行将至”的恒心和韧劲,无论顺境逆境,初心不改,接续奋斗,攻关夺隘,攻坚克难,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珍惜当前的难得机遇和时光,进一步振奋精神、昂扬状态,踏实做人、激情做事,以奋斗者的姿态勇挑强国重担,在追梦逐梦圆梦中书写出彩人生。
四、讲好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为人民”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涵养大爱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们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回顾我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就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念,同全体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为民史”。无数的人物和故事体现了我们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和大爱情怀。
故事一:从一个名称的变更看为了人民
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并举行挂牌仪式。近期,各省、市、县乡村振兴局也陆续完成挂牌。有的战友可能会问,一个政府单位名称的变更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7次主持召开扶贫会议,25次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调研。经过近8年的时间,全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290多万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的持续努力,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堪称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扶贫办”改名为“乡村振兴局”,看似只是一个名字的简单变化,它背后体现的是党中央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上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共产党带来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开始,更是共产党更好为人民服务的新起点。
故事二:从一场战役的胜利看依靠人民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中央、解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多次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解放区人民掀起踊跃支前的热潮。陈毅曾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通往前线的各条运输线上,车流滚滚、人流如织,几百万民工大军推着小车向前方运送物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支前民工达543万人,为参战部队的9倍,共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万余辆,前送弹药7300余吨、粮食近44万吨,后运伤病员11万余人。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淮海战役的大小车全部连在一起,能从北京到南京,并排排成两列。靠着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数百万国民党军,夺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故事三:从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看服务人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面、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论述。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中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比如,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就代表全党作出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百姓拜年时讲道:“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菲科突然问到: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主席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就在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刚察县,对热情涌来的村民们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这一次次深刻的讲话,一幕幕拉家常的场景,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和甘当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
我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自己的使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志们!一个故事彰显一种精神,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今天,我们所重温和宣讲的只是共产党艰辛探索、奋力前行征程中的沧海一粟。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史为鉴、小中见大,从这些故事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汲取智慧力量,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能扛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