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形成的。习近平明确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一百年后才首次郑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是对历史认知深化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历史研究往往如此,历史事件发生后,人们对其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知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理性判断和实践检验的过程。考察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其重要密码就是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伟大实践孕育的,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坚实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来源的论断,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也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这一问题,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需要深入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及传统文化观的演进
此处隐藏11755个字。VIP会员可见
在中华文化中,“天下”是地理空间与文化心理的有机统一。《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观乎天文”在于“观乎人文”,止于“以化成天下”,“天下”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秩序总依据。基于这一逻辑的“天下观”,在国家关系上体现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在社会关系上呈现出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的社会观,在人际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仁心和善的道德观。实现天下“太平”,是儒家始终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激励志士仁人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动力,并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此,这一思想成为中国普通民众表达社会责任感的最强音,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社会各阶级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主张,并进行英勇斗争,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科学思想指引和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担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伟大建党精神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四、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铸就了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顽强奋斗的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
1.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儒家推崇为了成全仁德和正义事业而奋勇献身的道德情操,这孕育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民族气概。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喻于义”。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的精神,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产生了影响深远,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维护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儒家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古代很多士人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释放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不怕牺牲精神。屈原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铮铮誓言;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在英勇就义前在衣带中留下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林则徐则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诗句。他们在国家利益面前,用生命书写了一首首壮烈悲歌,铸就了中华民族勇于拼搏、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
近代的革命者同样具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秋瑾写下“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诗句,展现了女革命家为国捐躯的豪情。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锤炼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陈列着一件编号为0001号的一级文物,就是李大钊就义时的绞刑架。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从容就义,以自己的伟大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李达曾评价陈独秀“为了主义肯吃苦”,“率性把自己的‘肉体’来凑做‘鼓吹新思想’的资料”。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牺牲前在给母亲写最后一封家书时附上的一首诗《诀别》:“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表达了坚定的共产主义高尚情操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夏明翰在牺牲时写出的那首“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更是大义凛然、气吞山河。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他指出:“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要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修养。”在这里,他强调共产党人要自觉传承舍生取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修炼党性、增强韧性,才能担当起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不怕牺牲、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顽强意志和英雄气概,在中华大地树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2.自强不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自强不息既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们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英勇斗争,建大好河山,垦广袤良田,治大江大河,营造多姿多彩的生活,推动中华文明绵延赓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砥砺奋斗精神,使之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华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刑天舞干戚、黄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愚公移山以及大禹治水等等,都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面对困难,面临危险,不是退缩,不是屈服,而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即便是英勇献身也在所不惜。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提倡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周恩来在中华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说:“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取得了福利,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一定会比大禹创造出更大的功绩。”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成功就要奋斗。奋斗与成功都不会一帆风顺,任何成功的事业和人生都要经历各种风险考验和艰难困苦的磨炼。不畏艰险,自我磨砺,以苦为阶,走向成功,早已成为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独特民族品格。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赢得一切伟大胜利的显著优势。
五、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操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忠诚守信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忠信与孝悌礼义廉耻共同构成“八德”。忠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伦理要求,还是干事成业的基本前提,《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虽各有自己的内涵,但常常连并使用,《说文解字》就以“诚”“信”互释,即“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在中华文化体系中,诚实守信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范畴。
1.中国传统文化的诚实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诚信品格的文化渊源
高度重视诚信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强调诚信是结交天下的根本。只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成事。儒家认为宇宙万物是一种客观实际的真实存在,这就是“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表述宇宙本体性的哲学范畴,是对宇宙自然存在的真实反映。《吕氏春秋》将诚信上升到“天道”的高度:“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诚信乃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人类的行动难道能违背吗?宋明理学家对“诚”进行了本体论提升。程颐说:“诚者,实理也。”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这里的“理”作为宇宙本体,虽是无迹而所以迹的形而上者,却是真实不妄的,所以“诚”是有本体论意义的。
诚信不仅是自然的规律,更是做人的必备操守。在儒家看来,诚信是人内心修养的一种境界,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曰:“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程颐强调:“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在儒家看来,忠诚既是人之为人的宝贵品质、自我修为的需要,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无论是修学还是为事、自谋还是待人,都需要真诚。“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都是靠诚实守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后曾引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来批判蒋介石的背信弃义行为,强调“共产党的‘言必信,行必果’,十五年来全国人民早已承认。全国人民信任共产党的言行,实高出于信任国内任何党派的言行”。朱德在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曾引用《诗经》中的名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他说:要实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不要互相恐怖、猜疑,互相争雄、并吞,以致中敌人的离间之计。要真正做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委曲求全、仁至义尽’十六个字。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有枪炮出枪炮,团结得象同胞兄弟一样。”从这些表述可以清晰看出,忠诚守信的传统文化基因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诚信乃为政之要的传统成为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文化根基
以社会群体的方式存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中华文化强调诚信观念,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存在的反映。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就无法结成社会群体。任何社会都应遵循群体性原则,都需要倡导诚信观念。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他强调为政一定要“忠信以宽”、“敬事而信”,也就是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宽待人民。他主张通过诚信交往来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孔子及弟子都以诚信为交友的原则,忠实地践行诚信之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会交往中,则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社会上人与人讲信用,才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亲如一家的氛围,从而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唐代名臣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强调诚信乃国家政务的大纲所在。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中国古代取信于民而成功和因失信于民而失败的事例不计其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导致幽王被逼自杀,西周灭亡。商鞅立木建信,为接下来的变法推广奠定了民意基础。
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刘少奇引用《礼记》中“慎独”一词,强调“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得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讲慎独,主要强调要自我约束,同样是诚实守信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高的诚信品德。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垮,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高度一致的,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恪守诚信理念,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树高千尺有根,河流万里有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深厚文化根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着丰厚滋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新的样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度耦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所系,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和热情拥戴,一百多年来持续释放了巨大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动员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生机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都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儿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新的样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恒久魅力。以形成了深沉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心理共振。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