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涵养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努力赢得群众的信任、认可与满意。
一、情感上贴近群众,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年轻干部多经历从校门到机关、基层的成长路径。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存在与群众感情淡化、弱化的倾向。有的仅将群众视为抽象的整体概念,忽视了其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具体个体,未能时刻在身边点滴小事中及时回应关切。有的以“干部身份”自居,追求自我“成就感”,忽视群众安危冷暖,难以与群众心意相通。有的则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未能将群众事当自家事,存在怕接触“惹事”、怕交流“缠身”、怕办事“麻烦”的“三怕”心理。究其根源,在于党性锤炼不足、群众立场不稳。“一枝一叶总关情”,干部带着感情做事,群众感受不同,自身状态也不同。年轻干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通过深学党的创新理论、重温党的奋斗历程,不断感悟初心使命,厚植人民情怀,砥砺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在实践中培养群众感情,视群众如亲人,处处考量群众意愿,真正读懂群众所思所盼所怨,在为民造福中勇于吃苦、甘于吃亏、不怕受委屈,以真情实感赢得群众认同。
此处隐藏926个字。VIP会员可见
当前,部分年轻干部在为民实践中,未能完全将群众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根本标准。有些好事因缺乏长远规划未办好,有些实事因不符实际需求未办实,有些难事因方法不当或能力不足未办妥。有的重“显绩”轻“潜绩”,乐于“锦上添花”,疏于“雪中送炭”。有的回应关切不及时、解决诉求不到位,损害公信力。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留下后遗症,“解决一问题,遗留十遗憾”。主要原因在于政绩观存在偏差,未能真正做到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需要是第一选择、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年轻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显绩潜绩并重,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谋划、推进、实施民生项目,要突出群众实际感受和普遍受益,紧扣提高生活品质,确保“干的事”精准对接“盼的事”,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注重从其评价反馈中检视成效,深入分析政策与需求的契合度、执行中的梗阻点、效果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