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用好“当家人”打通“最后一公里”———来自舒城县河棚镇村级中心组建设的报告

人民公社解体后,很多地方村民小组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原生产队职能。包产到户后,由于农村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村民组长报酬极低,只能推磨转圈,甚至没人干,从而导致基层组织断档、农村工作开展难。
2011年,河棚镇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时,黄河村由于矛盾多、困难大,推不出合适的村民委员会主任人选。镇党委、镇政府放开眼界,把目光瞄准在外创业人士,诚邀在常州做建筑工程的黄诗平回村任职。黄诗平花了40多天时间,跑遍了全村30个村民小组。在走访中,群众质问最多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村的路还这么难走?为什么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为什么垃圾遍地没人管?”当他询问群众“谁是你们的小组长”时,大多数人答不上来。黄河村共有2300人,30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村里成年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占了一半,最小的村民组在家里的只有十几个人,这些村民小组名存实亡。通过走访,黄诗平深切感受到,目前村民组一盘散沙,村与村民组断链,导致上级的要求下去难、群众的呼声上去难,必须把村民小组与村断掉的链条接上,选好“当家人”。村“两委”的想法引起了镇党委、镇政府的极大兴趣,决定在黄河村试点,按照原生产队建制合并村民小组,将30个小组变成16个中心组,各小组山场、土地、资金等不变,人口基本在120—180人之间。组长由中心组村民会议或三分之二以上住户代表推选担任。
两年多的试点取得了成功,中心组长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中心组的功能释放了出来,黄河村由中心组组长牵头实施了6.3公里的3条村道的基础工程和硬化,新造、坡改梯发展油茶林800多亩,该村由全镇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河棚镇党委、政府在总结黄河村中心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10月,抓住村“两委”换届之机,在全镇推广黄河村中心组组长建设的做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村级中心组组长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充分考虑到人口、自然村庄、历史传统等因素,按照原村民小组资金、资源、资产不变及尽量精简的原则,参照责任制前原生产队的规模并适当考虑现状,建立中心组并明确范围,将原来的260个小组整合为现在的153个中心组,探索出了一套创新中心组建设机制,并收到了良好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格任用标准,选好群众信得过的“当家人”
中心组组长是村民的“当家人”,直接面对村民,必须选出真正胜任的人选。……
二、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当家人”的积极性
……为稳定中心组组长队伍,充分调动“当家人”的积极性,镇党委、镇政府建立、强化了激励机制。一是给予适当合理的薪酬。……二是开展年度“三评”活动。……三是提高政治待遇。……通过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中心组长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当家人”的素质
村中心组一头连群众,一头连着村里,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河棚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切实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一是建立学习培训制度。……二是明确行为规范。……三是开展“三联”活动。……
四、压担给权,用好“当家人”
为支持中心组组长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方面,镇党委、镇政府给他们压担子。……另一方面,给权力。……给中心组权力,凡事必须通过村民同意,有效发挥了村中心组组长“芝麻官”的贯彻政策宣传员、群众利益代言人、社会稳定减压阀、中心工作协管员的作用。
河棚镇加强村中心组建设,选好用好“当家人”,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组织的一次探索,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村民组的简单合并,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给河棚镇的工作带来了大变化、大发展的新气象,充分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激发了村民的巨大热情,多年想干的事干成了。村中心组的建立,使民主自治不再是“空中楼阁”,组里的事由组里说了算,各项工作和需要办的事,由村民举手同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中心组组长做工作,组里农户跟着做工作。这样,村民自己决定的事,参与起来最尽心、最自觉,矛盾和问题也最容易解决。……
———发挥了帮带示范作用,群众致富有了盼头。中心组组长土生土长,最懂得群众想致富但经不起折腾的心理,他们就首先带头试验,干给他们看。……
———落实了社会源头管理,构建和谐乡村有了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强壮劳力外出打工、村组断链,农村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一些社会问题解决难度大,中心组组长起到了乡村和其他部门无法起到的“及时作用”。去年底以来,中心组组长及时向村里报告的矛盾纠纷、上访苗头、安全隐患、邪教活动、婚育情况、群众诉求600余条;及时将上级政策法规、会议精神及村镇工作部署向群众宣传讲解,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及时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组长不仅在第一时间向镇村报告,而且主动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和要求,再根据事实和法律政策予以调解。全镇由中心组组长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达120多件。同时,群众反映的困难有人帮、有人问了。……
———权力被关进了笼子,基层干部行为有了规范。从农民建房、享受低保、贫困救助等民生工程到修路打井、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从集镇改造、乡村环境治理到发展茶叶、油茶等林木经济,全程都由村民参与和监督,倒逼乡村健全规范与之相适应的决策、管理、监督制度,减少甚至杜绝了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过去确定低保户非常难,乡村干部处于说情的漩涡中,是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有了中心组群众评议,保证了95%以上的低保对象推荐让群众满意,从而减少了村民的猜测和怨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