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财政系统三季度工作总结暨四季度攻坚冲刺会议,核心是复盘前三季度工作、分析当前短板、敲定四季度举措,确保全年财政目标圆满落地。前三季度,面对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多重压力,全市财政系统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拿出“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推动财政运行交出了“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答卷。从关键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8.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46.9亿元,占比75.1%,较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收入“含金量”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92.4亿元,同比增长6.8%,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占比达70.2%,重点领域保障有力;政府债务化解完成年度目标的72%,基层“三保”零风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财政根基。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部分县区税收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别项目支出进度滞后,这些都需要在四季度集中攻坚解决。下面,我讲五个方面意见:
一、锚定“稳”的基调,三季度财政运行实现量质双升
稳是财政工作的“压舱石”,前三季度我们始终把“稳财源、稳支出、稳预期、稳运行”作为核心任务,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财政运行从“稳总量”向“提质量”转变。
此处隐藏8569个字。VIP会员可见
我们坚持“控增量、化存量”,严格管控政府债务,确保债务风险在安全线内。一是债务规模“严格管控”。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前三季度新增政府债券65亿元,全部用于公益性项目,无违规举债行为。其中新增一般债券25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新增专项债券40亿元,用于*高速、*水库等项目,实现“资金跟着项目走”。二是隐性债务“化解攻坚”。制定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前三季度化解隐性债务3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72%。*市通过债务置换,将高成本债务12亿元置换为低成本债券,每年减少利息支出5000万元;*县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化解债务8亿元,降低债务压力。三是债务监测“实时预警”。建立政府债务监测平台,对债务规模、利率、期限等实时监控,设置预警线,前三季度发出预警信号12次,均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县债务率接近预警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减少非必要支出2亿元,降低债务率。四是违规举债“严肃查处”。开展政府债务专项检查,查处违规举债问题3个,处理相关责任人5人,追回资金1.2亿元。*区某单位违规向企业借款5000万元,检查发现后,资金全部收回,并对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基层“三保”“防”底线,运转保障更坚实
基层“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是财政工作的“底线”,我们全力保障,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一是转移支付“足额下达”。前三季度下达县区转移支付185亿元,其中“三保”补助120亿元,确保县区有足够财力保障“三保”。*县、*县等财力薄弱县区获“三保”补助45亿元,确保工资按时发放、运转正常。二是工资发放“优先保障”。建立工资发放“绿色通道”,每月优先拨付工资资金,前三季度拨付工资资金98亿元,确保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无拖欠情况。*县曾出现工资发放压力,通过紧急调度资金5亿元,确保当月工资按时发放。三是运转经费“按需保障”。根据县区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运转经费,前三季度拨付运转经费25亿元,确保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正常运转。*镇获运转经费800万元,用于办公、水电等支出,保障工作正常开展;*街道获运转经费500万元,解决社区服务中心运营问题。四是应急资金“提前储备”。设立基层“三保”应急资金5亿元,用于应对县区突发“三保”困难,前三季度动用应急资金2.3亿元,帮助*县、*区解决临时“三保”缺口,确保“三保”无风险。
(三)资金监管“防”漏洞,廉政防线更牢固
我们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一是日常监管“常态化”。开展财政资金日常检查,覆盖部门和县区120个,发现并整改问题65个,追回资金3.5亿元。*部门截留专项资金800万元,检查发现后资金全部追回;*县挪用项目资金1200万元,整改后资金归位。二是专项检查“精准化”。针对扶贫、社保、项目资金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前三季度检查项目80个,涉及资金120亿元,查处问题28个,处理责任人15人。*扶贫项目资金检查中,发现虚报冒领问题5个,追回资金600万元;*社保资金检查中,发现违规支出问题3个,整改到位。三是审计联动“协同化”。与审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享检查数据,联合开展审计,前三季度联合审计项目30个,发现问题45个,推动整改落实。*项目联合审计中,发现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12个,制定整改措施20条,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四)应急保障“防”未然,应对能力更强劲
我们建立应急保障机制,提前储备资金和物资,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有底气。一是应急资金“足额储备”。设立应急保障资金10亿元,前三季度动用资金3.5亿元,用于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疫情防控期间,拨付资金2.2亿元,保障核酸检测、物资采购;防汛期间,拨付资金1.3亿元,用于抢险救灾和群众安置。二是物资储备“提前到位”。联合相关部门储备防汛、防疫等应急物资,前三季度储备防汛物资50万件、防疫物资100万件,确保应急时能及时调配。*县防汛期间,调拨沙袋10万条、救生衣5000件,保障抢险需求;*市疫情期间,调拨口罩50万只、防护服10万套,满足防控需要。三是预案制定“科学完善”。制定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明确资金拨付流程、责任分工,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快速响应。前三季度组织应急演练2次,检验预案可行性,优化流程10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协同配合“高效联动”。与应急、卫健、水利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对接需求,及时拨付资金。*市发生暴雨灾害后,财政部门2小时内拨付救灾资金5000万元,保障抢险救灾顺利开展;*县出现疫情后,1小时内拨付防疫资金300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
五、强化“实”的作风,四季度攻坚冲刺拿出硬核举措
四季度是全年工作的“收官季”,也是“攻坚季”,距离年底还有不到100天,我们必须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务实作风、硬核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目标。重点抓好四个“硬”:
(一)目标任务“硬”分解,责任压实到末梢
我们把全年目标细化到周、分解到人,确保每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一是收入目标“精准分解”。将全年3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分解到县区和税种,*区需完成65亿元、*县需完成45亿元,税收收入占比确保不低于75%。建立“日监控、周分析、月通报”机制,对收入进度滞后的县区,由市财政局上门督导,确保每月收入达标。二是支出目标“细化到项”。将全年6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目标分解到领域和项目,民生支出确保占比70%以上,重点项目支出确保完成年度目标的95%。*高速、*水库等重大项目,四季度需完成投资45亿元;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四季度需支出85亿元。三是债务化解“明确时限”。剩余28亿元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分解到12个县区,*市需完成5亿元、*县需完成3亿元,11月底前必须完成80%,12月20日前全部完成。每周调度化解进度,对进度滞后的县区,暂停新增专项资金拨付。四是改革任务“倒排工期”。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绩效管理等15项改革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11月底前完成90%,12月底前全部完成。*部门负责的零基预算改革,11月中旬前需完成明年预算编制试点;*县区负责的PPP项目清理,11月底前需完成整改。
(二)重点工作“硬”攻坚,短板补齐见真章
我们聚焦收入、支出、债务等短板,集中力量攻坚,确保问题解决到位。一是收入攻坚“挖潜增收”。开展“税收征管百日行动”,聚焦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排查税源企业2000家,预计新增税收5亿元;清理欠税1.5亿元,11月底前全部入库。*区对房地产企业开展税源排查,预计追回欠税8000万元;*县对建筑行业开展专项整治,预计新增税收6000万元。二是支出攻坚“提速增效”。开展“项目支出冲刺行动”,对支出进度低于85%的35个项目,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督导,11月底前支出进度必须达到95%,12月底前全部完成。*文化中心、*体育公园等项目,四季度需加快施工,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存量资金清理收回3.5亿元,12月底前全部重新安排使用。三是债务攻坚“多管齐下”。通过债务置换、盘活资产、争取上级支持等方式,化解剩余隐性债务。*市通过置换高成本债务3亿元,减少利息支出1500万元;*县盘活国有资产,预计化解债务2.5亿元;向上争取债务化解补助资金5亿元,缓解县区压力。四是改革攻坚“突破难点”。针对预算绩效管理、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成立专项攻坚组,11月底前解决预算绩效评价覆盖面不足、县区财力不均衡等问题。*部门牵头制定《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扩大评价范围至所有重点项目;*县区探索“财力均衡调节机制”,缓解县区财力差距。
(三)协同配合“硬”联动,形成合力促落实
财政工作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各部门、各县区协同配合,形成攻坚合力。一是部门联动“无缝对接”。建立财政与税务、发改、统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每周召开碰头会,共享收入、项目、经济数据,及时解决问题。税务部门每月提供税收征管数据,发改部门每月提供项目进度数据,统计部门每月提供经济运行数据,为财政决策提供支撑。二是县区联动“互帮互促”。组织财力强的县区帮扶薄弱县区,*区帮扶*县、*市帮扶*县,通过经验分享、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薄弱县区完成目标。*区向*县分享财源培育经验,帮助引进企业10家,预计新增税收8000万元;*市向*县提供资金支持5000万元,缓解“三保”压力。三是上下联动“畅通高效”。市财政局成立6个督导组,分片督导县区工作,每周至少到县区督导1次,现场解决问题。*督导组负责*县、*区,已督导解决收入滞后、支出缓慢等问题15个;*督导组负责*市、*县,帮助制定债务化解方案8个。四是社会联动“广泛参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参与财政监督,开展“财政开放日”活动,听取意见建议,改进工作。四季度计划开展2次“财政开放日”,邀请50名代表委员监督项目支出和资金使用;设立“财政建言献策”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优化财政政策。
(四)督查考核“硬”兑现,奖优罚劣树导向
我们把督查考核作为“指挥棒”,严格奖惩,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督查频次“加密升级”。开展“四季度攻坚专项督查”,每周督查1次,每月通报1次,对连续2次排名末位的县区和部门,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约谈负责人。*县因收入进度连续2次末位,已被约谈并制定整改措施;*部门因支出进度滞后,被约谈后加快项目推进。二是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制定《四季度财政工作考核办法》,从收入、支出、债务、改革等方面设置20项考核指标,量化打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与年度评优、资金分配挂钩,优秀县区和部门优先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奖励措施“真金白银”。设立四季度攻坚奖励资金2亿元,对考核优秀的县区奖励1000万-2000万元,对考核优秀的部门奖励50万-100万元。*区若考核优秀,可获奖励2000万元;*部门若考核优秀,可获奖励100万元,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和表彰先进。四是问责机制“严肃严格”。对考核不合格、任务未完成的县区和部门,取消年度评优资格,扣减专项资金,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县若考核不合格,将扣减专项资金500万元;*部门若任务未完成,将对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同志们,前三季度我们顶住压力、干出了成效;四季度我们使命在肩、更要加压奋进。财政工作事关全市发展大局,每一分钱都连着民生、系着发展。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拿出“钉钉子”的精神、“啃硬骨头”的勇气,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抓好四季度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财政力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