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7-21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解X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国家统计局X调查队围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产业振兴、精神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X市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和美乡村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规划为统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治理为手段,塑形铸魂并重,稳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此处隐藏4585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将科技和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夯实乡村建设的产业根基。树立大农业观,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高标准农田和水肥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设高标准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填补农产品加工业“洼地”,纵深延伸产业链,拓宽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行业部门要落实好相应扶持政策,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各类主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借助良繁基地、有机农产品、“甘味”农产品等特色品牌,大力推广“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新型电商模式,培育优质农产品电商销售示范企业。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庭院林果经济,培育壮大“三品一标”“甘味金品”系列农产品,坚持草畜一体、农牧复合,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深精加工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农林牧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建设水平。X要美,农村必须美。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把乡村规划摆在重要位置,科学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持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突出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等工作,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行动,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五)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功能,不断健全和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把党员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力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实施城乡空间融合、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让大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全面实施“八改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深入推进“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六)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职业农民技能提升行动,着力破解技能提升难、培训实效低等问题。针对畜牧业产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等进行精准培训指导,开展接地气、针对性强、听得懂易学习的畜禽高效饲养与精细化管理培训,为种养户送上了一份“科技大餐”,让种养户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消除产业发展后顾之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通过意愿调查摸底和“春风行动”,发布用工岗位信息,征集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劳务对接、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