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个历久弥新、又在当下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题,交流一些我个人的学习思考和粗浅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一个普通干部的视角,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回望初心:“为了谁”是政绩观的“定盘星”
参加工作以来,我时常会扪心自问: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政绩”,其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谁?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志或许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次深刻叩问。
此处隐藏2206个字。VIP会员可见
近年来,我能明显感受到组织对干部考核的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特别是“干部实绩档案”的建立和应用,让我感触颇深。起初,我对这项工作也有疑虑,担心这会不会又增加了新的“留痕”负担,会不会因为“多干多错”而在档案上留下负面记录。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的实绩档案,早已不是过去简单的履历表和工作总结。它更像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干部画像”系统。我了解到,有的先进地区,比如*省,其考核指标体系就包含了26项指标,其中既有统计、财政等部门提供的定量数据,也有通过民意调查获取的定性评价。而在另一个*县,更是建立了涵盖114个数据类别的干部大数据平台,通过“雷达图”直观展示干部的长处与短板。这种做法,将干部的“显绩”与“潜绩”、工作圈与生活圈、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都纳入考察视野,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精准。更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是动态的、发展的。比如我区探索的“全程跟踪、专项考核、系统考评”机制,通过年初亮诺、年中亮晒、年底亮效,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一些地方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治理平台上挂接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这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考核从“一年一考”的“终点裁决”,变成了“随时随地”的“过程管理”,促使我们时刻不敢懈怠。当然,考核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区建立的干部动态管理调整机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近三年,像*县就将72名优秀干部纳入储备库,同时调整了7名人岗不适的干部。这种“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打破了“铁饭碗”,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对于被调整下来的干部,组织也并非一“下了之”,而是通过跟踪培养,帮助他们补齐短板,这体现了组织的严管与厚爱。
各位领导、同志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修行。它考验着我们的党性、品格和能力。我深知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与各位同志一道,时常叩问初心、勇于躬身入局、常以镜鉴自照,努力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为*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