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发言:“虚”入“实”暖人心,《条例》指引下基层思政工作的落地之道

“念完稿子散会,抄完笔记归档”,曾是不少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刻板印象。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接地气、贴民心”,为基层党组织破解形式主义、做实思想引领提供了根本遵循。基层党组织唯有跳出“高大上”的误区,把工作做到干部职工心坎上,才能让思政工作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金钥匙”。
一、做“减法”:卸下形式包袱,回归育人本质
《条例》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这要求基层党组织首先向“虚功虚做”开刀。当前,部分基层思政工作陷入“材料论英雄”的怪圈:会议照片摆拍、学习笔记凑数、心得体会代写,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毫无实效。破解此困,需精准做好“减法”。 精简流程环节,砍掉不必要的“留痕要求”,不把打卡次数、笔记页数作为考评标准,让干部职工从“应付检查”中解脱出来。某街道党工委取消“每月思政学习简报”硬性要求后,干部们反而主动分享学习感悟,交流频次较以往提升3倍。同时,剥离冗余内容,聚焦核心需求设
此处隐藏1087个字。VIP会员可见
《条例》要求构建“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需要基层党组织破除“一阵风”思维,建立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扫清阻碍实效的“堵点难点”。
建立“常态化谈心”机制,支部委员每月与党员职工开展1次“一对一”交流,既谈工作进展,也聊思想困惑,及时发现并疏导负面情绪。某机关党支部通过谈心发现年轻干部“怕犯错不敢担当”的问题后,开展“容错案例分享会”,有效激发了干事热情。完善“分层分类”机制,针对老职工侧重传统教育、青年职工侧重创新形式、一线职工侧重实践体验,避免“一刀切”式教育。同时,培育骨干队伍,选拔善于沟通、扎根一线的党员担任“思政联络员”,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理教育身边人,增强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落脚点在于“人心”。《条例》为基层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减形式、加载体,到融业务、建机制,本质上是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基层党组织唯有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硬要求”变为“暖关怀”,才能让思政工作真正走进干部职工内心,成为推动工作、凝聚力量的强大动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