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调研协商报告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狠抓人力资源培育、引进、管理服务工作,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现状,更好助推全市重点企业发展,3月下旬,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赴*、*高新区和*经开区,深入*、*等9个重点企业和2个人力资源机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对口协商等方式扎实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协商活动,收集有关意见建议等,形成了保障企业用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此处隐藏5014个字。VIP会员可见
(四)提升营商环境“舒适度”。一是加大业务公开。将现有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事指引持续优化、动态更新,规范在线咨询、引导服务,梳理办事过程中常见疑难问题清单并在政务网上公布,努力实现“一看就能懂、一次就能办”。二是缩减办理环节。持续打造“办事不求人、无事不受扰”营商环境品牌,通过审前服务、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等方式深挖企业“一次办好”链条,积极落实、做实助企服务,登门指导企业做好各级奖补政策申报,保障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切实把“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落实在行动上,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营商环境。三是创新服务模式。聚焦企业需求,提前介入服务,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精准破解难题。拒绝“一招鲜吃遍天”,探索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式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推动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搭建服务闭环反馈机制。要建立完善服务效果评估体系,持续跟踪人力资源服务的效果,对服务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服务始终保持高质量和高效率。要及时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和优化服务策略和方案,使服务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
(五)培育长效发展“软实力”。一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针对重点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培训,从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公开选人用人,不断完善企业招聘、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机制,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培训计划,包括员工技能培训、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强化梯队建设,确保“人岗匹配”,分层次开展培训,探索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职业发展双通道等人力资源管理举措,不断挖掘员工潜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动力源;建立竞争性选拔和关键岗位接班人培养机制,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打破沉闷的、官僚的、裙带关系的用人机制,为有才华、有意愿的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按照岗位职责和胜任能力科学合理配置人员,畅通多样用人渠道,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活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保障企业员工生活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工业园区宿舍、娱乐场所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员工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权益,组织开展联谊等活动,设计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及关心关爱计划,提升务工人员归属感、忠诚感和认同感。三是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策划、宣传明确的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他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让员工能够及时反馈问题、表达意见和建议,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员工关系和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增强多方合作“凝聚力”。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返乡就业创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成果典型,组织返乡人员参观本地企业,感受“中国康养之都”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返乡人员在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全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识。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人,是就业岗位的直接来源,更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要把企业培育成可栖的“梧桐”“良木”,充分激发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创新突破、开拓进取,不断完善企业运转机制,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激发源头活水,招引更多“凤凰”。三是打造本地特色劳务品牌。大力扶持、培育本地专门针对各类人才的就业服务市场主体,每个县区重点培育一到两家猎头公司和高层次人才中介机构,加强其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作,由专门的公司、机构协助政府规划、定位高层次人才需求,专业地、科学地筛选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聚合专门就业服务机构,引导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人才“供求”双方信息畅通无阻,促进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双向奔赴”。四是加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在就业工作联席座谈会基础上,进一步搭建部门协作桥梁,打通信息互通共享壁垒,共商共定,破解就业容量不足、质量不高,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堵点难点问题,立足各自本职,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作用,聚力铺平就业路,携手答好民生卷,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取得实效。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