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一、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
我镇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探索形成“三全三化”推进机制。一是全链条统筹谋划。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力量,编制《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划》,将全镇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项目库,分年度实施“提质改造”。二是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上级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自筹”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200万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3600万元,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融资1.2亿元。三是全过程群众参与。建立“村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的群众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在建设阶段组建村民质量监督小组,确保工程符合群众需求。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调整设计方案,保留田间百年古樟树12棵,优化灌溉渠线路3.6公里,既保护了乡村风貌,又提升了耕地利用率。
二、科技赋能,融合创新,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杆
此处隐藏3546个字。VIP会员可见
四是治理效能实现"数字赋能"。以高标准农田为支点,撬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耕地保护智慧监管平台",接入80台高清摄像头、12套无人机巡航系统,实现"田长巡田-卫星监测-群众举报"三位一体监管,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零新增。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推动3个村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永兴村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机维修中心,年增集体收入15万元。村民参与项目决策的"议事会"制度,使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8%,真正实现了"农田提质"与"治理提效"双丰收。
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我镇将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模式,探索"四情监测+碳汇交易""智慧农业+研学经济"等融合路径,让农田成为稳产保供的"压舱石"、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生态宜居的"新名片",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书写乡镇答卷。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