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以作风建设凝聚干事创业精气神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我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作风建设,以过硬作风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一、筑牢思想根基,以科学理论淬炼行动自觉,把握作风建设的“总开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思想的外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解决作风问题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自觉引领行动上的自觉。我市深化作风建设,首要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传承红色基因血脉,树立正确政绩导向,为作风建设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此处隐藏8893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激励约束重塑基层工作价值坐标。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是“考核指挥棒”错位——若“痕迹留痕”权重高于“实绩实效”,基层自然会选择“做虚功”。需重构考核评价体系,让“群众满意、实绩突出”成为核心标准,倒逼形式主义失去市场。一是建立“三维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内容从“重过程”转向“重结果”,设置“群众评价(占比40%)、实绩数据(占比40%)、过程合规(占比20%)”三维指标。其中,“群众评价”通过第三方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获取,“实绩数据”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安全稳定等硬核指标,“过程合规”仅考核必要的程序正义(如重大决策民主程序),不将“台账厚度”“会议次数”作为加分项。二是推行“容错纠错”与“正向激励”结合。明确“为担当者担当”,对因改革创新出现失误但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予以免责,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同时,将“减负成效”纳入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主动精简流程、解决基层负担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形成“实干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三是强化“基层话语权”的反向监督。建立“基层评议上级”机制,每年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对上级部门“文件会议精简度”“工作指导有效性”“考核方式合理性”进行匿名测评,测评结果与上级部门绩效等次、主要负责人考核直接挂钩,让基层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监督参与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