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落脚点。2025年6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方向发展。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揽子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深厚的民生底色。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此处隐藏4980个字。VIP会员可见
(五)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项目建设和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托育、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政策法规建设,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群众对民生政策的知晓率,确保政策能够惠及广大群众。四是强化监督评估。建立健全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通过开展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客观评价民生工作成效,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工作水平。
同志们,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