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党校学习培训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根据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于2025年7月15日至8月5日参加了县委党校第32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习。作为一名长期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的基层干部,此次培训既是一次系统的理论“充电”,更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淬炼”。二十一天里,我跟着授课老师原原本本学原著、逐字逐句悟原理,在小组研讨中与来自各乡镇的同行碰撞思想,在红色教育基地现场触摸初心,在基层调研中感受发展脉搏。特别是通过“理论教育+党性锻炼+能力提升”的立体式教学,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文秘工作虽不直接面对群众,但每一份材料都关乎政策落地,每一次协调都连着民生冷暖,每一份保密都系着工作底线——文秘岗位是乡镇党委政府的“神经中枢”,更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现结合学习思考与工作实际,从“学思践悟中的认知跃升”“对标党章后的差距检视”“反躬自省后的整改方向”三个方面作党性分析如下:
一、理论学习中的“三个转变”:从“补课充电”到“铸魂强基”的思想觉醒
此次党校课程设置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既有《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系统解读,也有“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等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既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专题辅导,也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情景模拟。我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整理2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重点标注与文秘工作相关的论述——比如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让我想起去年起草《全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时,仅靠查阅报表和电话调研就仓促成文的教训;讲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让我反思今年初拟写的《防汛工作汇报》中,因担心“数据不好看”而刻意淡化某村堤坝隐患的问题。
此处隐藏2105个字。VIP会员可见
二是调查研究存在“浅尝辄止”现象,联系群众的“鱼水深情”有所淡化。 虽然每年参与调研20余次,但大多是“跟着领导转、围着亮点跑”,真正沉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解剖麻雀”较少。今年3月,我跟随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到李家庄村调研春耕生产,事先通知了村“两委”,走访的8户都是种植大户,听到的都是“政策好、收成好”的套话。直到后来镇纪委开展“四不两直”督查,才发现该村有12户脱贫户因农资价格上涨存在春耕困难,而我竟对此一无所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调研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带着感情、放下架子,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正如党校老师说的:“群众的‘沉默’,往往比‘抱怨’更值得警惕。”
三是材料起草存在“闭门造车”问题,服务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充分。 作为办公室文字骨干,我曾自诩“材料写得快、政策吃得透”,但近期起草的几份文件却屡遭“退稿”。比如,在拟写《关于加强农村自建房管理的通知》时,我照搬了上级文件中的“禁止未批先建”“控制建筑高度”等要求,却没有结合本镇实际补充“宅基地审批流程简化”“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等内容,导致基层干部反映“看了文件还是不会干”。问题出在哪里?表面看是“接地气”不够,本质上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总觉得自己“懂政策、有经验”,不愿深入一线倾听干部群众的真实需求,最终把“参谋”变成了“传声筒”。
四是纪律执行存在“差不多就行”心态,自我要求的“严实标准”有所松懈。 办公室负责全镇文件的保密工作,但我曾因疏忽犯过两次错误:一次是将涉及项目招标的请示件落在打印机旁,被保洁阿姨捡到;另一次是在微信工作群里发送未审核的会议纪要,导致敏感信息提前泄露。虽然事后都及时补救,但暴露出我在保密纪律上存在“重流程、轻细节”的问题。此外,文风问题也需重视:去年我起草的《年度工作总结》长达1.2万字,被主要领导批注“空话套话多、具体案例少”;而今年初拟写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因照搬上级模板,未结合本镇河流分布、地质灾害点实际情况,导致部分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在纪律规矩面前还没有做到“时时放心不下”,在精益求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整改提升的“五个行动”:从“立行立改”到“长效坚持”的实践路径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我制定了“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完成时限”的整改方案,重点从“学、研、写、严、实”五个方面发力,力争用3个月时间实现明显转变,用1年时间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以“挤”和“钻”的精神抓学习,让理论素养成为“看家本领”。 制定“每日1小时、每周1研讨、每月1调研”的学习计划:每日早起30分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重点标注与基层工作相关的金句;每周五下午参加办公室“理论学习分享会”,与同事交流学习心得;每月至少到联系村开展1次“微调研”,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特别要学好“基层这门课”,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是以“深”和“实”的作风抓调研,让群众路线成为“制胜法宝”。 建立“调研选题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留守群体服务需求”“基层减负落实情况”等8个重点课题,每月至少开展1次“蹲点调研”。调研时不打招呼、不设路线,直接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聊天,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原因,用“清单化”的举措推动解决。今年至少形成5篇有数据、有案例、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是以“精”和“准”的标准抓文稿,让文字工作成为“服务利器”。 推行“三审三校”制度:一审政策合规性,确保与上级精神一致;二审基层可操作性,避免“空中楼阁”;三审语言规范性,杜绝空话套话。建立“文稿质量档案”,对每篇材料的修改次数、领导评价、基层反馈进行记录,定期分析短板弱项。特别要注重“短实新”文风,今年起所有文件控制在2000字以内,讲话稿突出“干货”,汇报材料用数据说话,让基层干部“看得懂、用得上、能落实”。
四是以“严”和“细”的要求抓纪律,让规矩意识成为“行动自觉”。 重新梳理办公室保密、文印、档案管理等12项制度,制定《文秘工作风险防控清单》,将文件流转、信息发布、档案查阅等关键环节细化为23条具体规范。针对保密工作,实行“双人双岗”制度,重要文件由我和另一名同事共同管理,打印、复印全程登记,废弃文件统一粉碎;针对文风问题,建立“精简文件”负面清单,明确“已明确的事项不再重复发文”“能合并的会议不再分开召开”,切实为基层减负。
五是以“闯”和“创”的劲头抓落实,让担当作为成为“鲜明特质”。 主动参与全镇“重点工作攻坚行动”,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一线锤炼党性。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牵头起草《全镇“民生微实事”办理办法》,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文秘工作创新案例库”,定期总结推广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与兄弟乡镇办公室的交流学习,每季度组织1次“业务对标”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二十一天的党校学习即将结束,但党性的修炼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基层文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岗位虽小,责任重大;文字虽轻,分量千钧。今后,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把党校所学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把党性修养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细节,努力做到“笔下有政治、文中有民生、心中有责任”,用一篇篇有温度的材料传递党的声音,用一次次高效率的服务助力事业发展,用一颗颗赤诚的心践行初心使命,努力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基层文秘干部!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