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后续处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后续处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产品质量监管的决策部署,总结分析我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后续处理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我县产品质量水平,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质量保障。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任务,凝聚质量工作“向心力”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关乎发展大局、民生福祉和城市形象。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持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品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此处隐藏8463个字。VIP会员可见
要充分发挥消费者、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在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质量共治。具体而言,需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强化消费者监督。通过开设社区质量课堂、发布消费警示手册等方式,持续加强质量教育,切实提高消费者的质量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同时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热线电话等渠道参与产品质量监督,让问题产品无处遁形。二是发挥媒体监督效能。新闻媒体要创新宣传形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加大对质量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度挖掘质量先进典型,同时建立质量问题曝光台账,定期披露质量违法行为,形成舆论震慑。三是激活社会组织力量。支持质量协会、行业商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质量公益活动,通过技术培训、标准认证等方式为质量监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独立抽检,形成社会监督合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大格局。
六、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质量工作“责任链”
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后续处理工作,关键在领导,核心在落实。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考核问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各级各部门要把产品质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原则,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定期组织召开质量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狠抓落实,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同时,需迅速组建由市场监管、工信、农业等多部门联动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成员单位职责清单》,细化责任边界,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同步制定质量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运用“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模式,将年度目标细化为季度、月度任务,以图表形式明确具体部门、责任人员、工作标准及完成时限,配套建立考核奖惩机制,通过定期通报、约谈问责等方式,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织密织牢质量安全责任网络。
(二)强化考核评价,严格督查问责
要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量化指标,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率、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完成率、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度等核心指标,系统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通过动态调整考核权重,将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票否决”项,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考核力度。建立“月度调度、季度通报、年度考评”常态化督查机制,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时追踪工作进展,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整改措施闭环落实。设立质量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对在质量提升行动中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敷衍拖延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督办;对因履职不力导致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行政与法律责任,切实形成“奖优罚劣、权责对等”的质量工作格局。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要加强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作为选拔干部的核心标准,通过公开竞聘、内部选拔等方式,将具备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质量监管岗位。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参与行业法规解读、检测技术实操、案例分析研讨等专项培训,同步引入线上学习平台资源,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质量监管队伍。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信息化监管平台等必要设备,推进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提升监管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表彰奖励,关注监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和团建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
要建立动态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将质量监督抽查、质量基础建设、质量技术服务、质量宣传教育等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需求逐年递增。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立质量提升专项基金,保障抽检设备更新、检测能力建设等刚性支出。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将销售收入的3%-5%用于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引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全流程闭环监督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金使用的实时监控与绩效评估,定期开展专项审计,对挤占挪用、低效使用等问题严肃追责,切实将有限资金投入到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中。
同志们,产品质量绝非小事,它紧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从日常穿着的衣物,到家中使用的电器,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家的生活品质与安全。同时,产品质量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关于质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当下,产品质量形势依旧严峻,2024年全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达14.3%。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后续处理工作,逐步提升我县产品质量水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XX贡献更多力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