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首要在于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我市“十项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我市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为此,结合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的指示要求,调研组深入多家市属职业院校和重点企业行业,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短板与不足,积极探究改进对策,以期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我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具有精湛技艺技能、职业素养能力卓越的高级人才。”参照《统计年鉴》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对实地调研情况的分析,本文将我市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现状归纳如下。
此处隐藏4498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职业学校办学要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等调整课程专业设置。结合我市“1+3+4”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绘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谱系图,完善职业学校学科专业、类型和区域分布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调整课程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以加快培养市重点产业急需的紧缺型、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平台优势,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广新型学徒制,职业学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实施“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以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京津科技谷等31家示范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其次,创新“内培外引”长效机制,加强“双师”队伍创新能力建设。一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着重培养现有师资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设立专项人才经费,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和职业教育家。最后,强化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增强服务产业能力。增强职业学校“人人持证、技能强市”培训主阵地作用。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以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