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并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等特征,加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老年抚养比和社会抚养比相继达到峰值。
此处隐藏3322个字。VIP会员可见
建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鼓励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扩展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在校期间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让他们从思想上放下包袱,尽早了解自己所要从事工作的内容、性质及前景,关注一线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以致用。
鼓励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鼓励相关院校开设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学生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学习、实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吸引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在基层特别是镇(街道)、村(社区)开发一批为老服务岗位,优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资源处于紧缺状态,究其原因是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不足,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仅仅依靠有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队伍。
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开展养老护理员关爱活动,定期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积极参评当地养老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加强对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的社会宣传,让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全社会得到宣传。
有关部门牵头,鼓励学生、社会人士及公益慈善组织等提供志愿服务,加强对志愿者养老服务技能的培训。制定劳动积分银行制度,类似于献血激励的办法,健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利用寒暑假去养老机构学习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挣积分,可以记录到个人档案中,以便日后供己使用或者供家中老人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公民自愿为老年人服务的积极性。
同时,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优秀工作者讲学或作报告,传授知识和经验。加强对养老服务技能人才的人文关怀,加强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权益保障。推进党员进社区、服务老人,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最终将取代家庭养老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养老问题日趋突出,社会养老的发展滞后于我国老龄化进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养老服务业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及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既是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实现其质变性飞跃的重大机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只有抓住这一工作重心,才能缓解人才供需矛盾,要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业稳步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