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文秘,一家专业的公文网站!

QQ群
手机版
我要投稿

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保障路径的思考

2025-02-14 投稿人 : 佚名 围观 : 0 评论
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保障路径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是我国实现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2004至今,我国已经连续17年将粮食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先后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6年保持增产丰收,国民口粮安全有绝对保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食物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对食物更强调质量和品种。由于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的刚性限制,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自足的前提下,短期或中长期不能满足我国所有粮食品种的需求,必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国内外粮食供给现状

  (一)国内粮食供给现状

此处隐藏8923个字。VIP会员可见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要保证种植粮食的经营主体。第一,要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粮食安全不仅是“三农”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政治问题,提高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把粮食安全提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各省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助农、惠农的政策,压实粮食安全红线。第二,要发挥经营性主体优势,保证经营性主体市场竞争力。我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平原,耕地辽阔,一般以农场为主要经营,资本实力强、机械设备齐全、管理技术成熟,要将东北农业大省作为粮食生产试点的先锋区。湖北、xx、广西等地处丘陵、半山地地区,耕地资源少,农户外出务工比例高,但是逐步成立农业合作社,将分散、小面积的耕地流转集中,由村委会代管或者农户自主经营,发挥资源规模优势。第三,要培养大量职业化农民,保证种粮技术的推广。当前我国“60后种不了地,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在农村耕地资源不减少的条件下,农户的平均耕地资源逐渐增多,当农村务工收入与城市务工收入相当时,农村将会留住农民,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年轻精壮劳动力回乡创业,所以要培育大量的职业化农民,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拥有城市相当收入的“绿领”。

  (二)“稳一稳”:稳住现有国际农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签订稳定国家协定和农业合作长期合约

  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利用国际资源,来满足我国大豆、植物油、棉花等非口粮农产品进口,腾出我国农业资源满足中国人口粮、谷物的需求。109-123第一,国际农业合作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必须基于政治关系友好前提下的共赢发展。要保证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大豆、棕油、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需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大国签订稳定的合作协议,如巴西、俄罗斯、越南等。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鼓励我国农业企业与东道国农业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贸易、投资合作协议,不仅能稳定我国农产品进口渠道,保证国际农产品向我国的输入,还能提高两国农业企业抵抗不确定性的风险,达到合作共赢。

  2.提供稳定自由国际农业合作环境

  要保证国际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提供农业企业稳定的服务政策。第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提供系统、高效的管理审批制度,减少政府的“长臂管制”,放宽农业企业对外贸易、投资限制,稳定对国际合作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资金扶持,包括融资、借贷及税收方面,都应为企业减轻负担。第二,要稳定推进国际农业合作公开透明机制。要实现全球农业合作的公平透明,必须约束进出口贸易投资等不公平行为,反对少数国家、企业利用全球重大突发事件,以农产品或者粮食炒作获取暴利,积极维护WTO多边谈判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投资自由化。

  (三)“省一省”:节省当前的粮食资源

  1.提高科学粮食收获及储备知识普及率

  在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前提下,节省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当前我国8%~14%的粮食都被浪费,其中浪费最严重为农户粮食储存环节,每年损失粮食约2000万吨,相当于616.5万亩良田粮食产量。要做到节省粮食必须提高节省粮食的知识普及率。第一,向农户宣传粮食收割、晒干、运输、储藏环节的节粮知识普及,减少因农户盲目操作导致粮食浪费的现象。第二,要降低政府收购、储备环节损耗,要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地方储备应以成品粮油为主,集中力量确保区域市场稳定。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要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整体合力,减少粮食储备的损耗。

  2.加大节粮高效农业机械设备投入

  粮食的收获主要有联合式收获和分段式收获,其中联合式是指利用机械收割、脱粒、烘干一体化操作,主要损耗来源是指粮食的抛洒、机械收割时的碾压。分段式收获是指人工分段农作,包括收割、晾晒、脱粒等。相比分段式收获,联合收获的粮食损耗低、效率高,但是需要较大的机械设备前期投入,需要政府给予扶持补贴。

  3.提倡全民节粮爱粮行动

  我国餐桌上粮食的浪费严重。以我国大学生为例,在校生人均每餐的食物浪费量为67.55克,浪费率为14.54%,全国在校生平均每人每年食物浪费量在36.11~37.15千克,如果以在大学生浪费标准计算全国总浪费量约为0.52亿吨,而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6.7亿吨,相当于我国7.76%粮食在餐桌上浪费,因此,必须制止餐桌上的浪费。第一,要加大节粮爱粮宣传力度,提倡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爱粮教育,形成全民节粮爱粮的社会风气。第二,完善节粮管理制度。采用小盛饭菜容器,提倡多次少量;限制铺张浪费自媒体视频的发布,避免给居民带来错误的引导;奖励节粮爱粮先进个人和集体,起到带头宣传作用。

  (四)“拓一拓”:开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发言权

  1.开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渠道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高度互补,我国优势农产品为茶叶、蔬菜及水产品,进口产品为植物油、大豆、棉花,“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或地区中,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克兰、东盟国家等具有充裕的耕地资源生产大豆、棕油,那么我国应当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挖掘双边贸易潜力,强化农产品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拓展贸易品种,提高贸易效率,扩大贸易规模,充分发挥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2.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人力资本、耕地资本占据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成本中,人力资本成本、耕地资本成本迅速上涨,导致我国种植的效益低,但是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成本约为我国的1/3,耕地资源却是我国的9~25倍。其次我国与沿线国家有良好政治外交及基础设施优势。如我国与俄罗斯政治交往为历史最好时期,由于农业合作要利用东道国耕地的特殊性,具有政治敏锐性,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同时,从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为了带动沿线国家发展起来,我国积极投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等,粮食、农产品具有重量大、低附加值、不易储藏的特性,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将投资合作之后的农产品运回我国或者其他国家销售。

  3.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需求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但沿线国家农业技术水平大多较为落后,对先进农业技术存在迫切的需求。中国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竞争优势,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空间广阔。我国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通过签订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援助与合作,将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开拓我国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发言权

  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制定,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话语权,除了立足于国内的现实条件和既有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通过“筑高墙”“强筋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之外,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未来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谈判与协作,争取更大的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话语权。一方面,今后中国国内政策的制定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与国际规则接轨;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及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争取更大的农业生产国内支持的政策空间。同时,基于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的现实趋势,我国在贸易领域关注的重点也需由反对贸易保护和国内支持措施、增加市场准入等角度,拓展到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反对粮食禁运和粮食出口限制、建立地区和国家间协作机制等议题,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制度环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