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①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或信仰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前进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政党形象等重大作用。因此,深入探析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演进历程,对于更好地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
只有搞清楚党的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发展规律,才能加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演进历程
1.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形成时期(1921年至1978年)
此处隐藏9935个字。VIP会员可见
最后,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五大基础”。一是巩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既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受制于经济基础。为此,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着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二是培厚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属于文化范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涵养。因此,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借鉴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夯实合法基础。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因此,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五大建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基于民心的意识形态认同信仰体系,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四是筑牢组织基础。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组织基础。因此,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明确、管理科学、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④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媒体、国有企业等意识形态工作机构,构建党委(党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⑤五是构筑制度基础。制度是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以制度为最大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长效机制,为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化、主流化提供根本、持久、稳定的制度保障。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