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的研讨发言:坚决遏制统计造假筑牢政治生态根基

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部”,更是检验政策执行成效的“度量衡”。然而,统计造假行为不仅扭曲数据真实性,更对政治生态造成深层次、系统性破坏。云南省曲靖市曾发生的统计造假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深刻揭示了统计领域弄虚作假与政治生态恶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天,围绕“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这一主题,结合曲靖案例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深化思想认知,领悟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关联要义
统计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关乎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不仅影响党和政府决策判断,更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深刻阐明了统计工作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
此处隐藏7852个字。VIP会员可见
(二)完善统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协同机制,强化监督合力。单打独斗的监督难以形成震慑,必须构建“大监督”格局。要建立统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协同机制:一是信息共享,统计部门发现数据异常且可能涉及违纪违法的,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统计造假问题的,及时通报统计部门;二是联合核查,对重大统计造假线索,成立“统计+纪检”联合调查组,形成“专业核查数据真实性+纪律审查责任落实”的工作合力;三是成果共用,将统计监督结果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的重要参考,将纪检监察机关的问责结果作为统计部门评估数据质量的重要依据。协同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破解“监督碎片化”问题,让统计造假行为“无处藏身”,为政治生态净化提供监督支撑。
(三)推动统计法治宣传常态化,营造守法氛围。法治意识是防治统计造假的思想基础,必须常抓不懈。要将统计法治宣传纳入普法规划,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对领导干部全覆盖,将《统计法》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必修课,增强“依法统计”的政治自觉;二是对统计人员全覆盖,开展“统计法治大培训”,通过案例教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