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近五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述职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安排,现将本人任职5年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本人于2020年3月至今担任*乡人民政府乡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山区实际,发挥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山区腹地,距县城6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全乡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8160人,其中土家族人口6380人,占78.2%,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8600亩,其中水田2100亩、旱地6500亩,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5%.*乡属于传统农业乡镇,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相对滞后。主要农业产业包括:烤烟种植3200亩,年产烟叶8500担,产值680万元;油菜种植2800亩,年产油菜籽480吨,产值192万元;水稻种植2100亩,年产稻谷1050吨;玉米种植1800亩,年产玉米900吨;马铃薯种植1200亩,年产马铃薯1800吨。畜牧养殖业以生猪、土鸡、山羊为主,年出栏生猪2800头、土鸡1.2万只、山羊1800只。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6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8%,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乡曾是深度贫困乡镇,2020年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8户2156人,贫困发生率26.4%。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于2020年底实现整乡脱贫,现已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在向乡村振兴迈进。任职期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9年的48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6400万元,年均增长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00元提升至12800元,年均增长8.3%;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6万元增长至128万元,年均增长8.2%。
此处隐藏7931个字。VIP会员可见
(二)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设立监测户86户,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8户、边缘易致贫户38户,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实现零返贫。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100%,住房安全保障率100%,饮水安全保障率98%。继续发展扶贫产业,产业帮扶覆盖率保持100%,脱贫户人均发展产业1.8个,年人均产业收入4800元。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建立管护机制,资产运行良好,持续发挥效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累计争取帮扶资金68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8个。
(三)关于乡村振兴推进情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面,在稳定烤烟、油菜传统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85:8:7调整为76:12: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振兴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8名,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8人,选派科技特派员8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文化振兴方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个,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振兴方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显著改善,8个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组织振兴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
(四)关于烤烟产业发展情况。烤烟是*乡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建设标准化烤烟基地3200亩,涉及6个村368户烟农。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烤烟专业合作社3个,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引进云烟97、云烟99等优良品种6个,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化烘烤等先进技术,烤烟产量质量稳步提升。建设现代化烘烤工场18座,配备自动化烘烤设备,烘烤水平显著提高。加强烟叶收购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确保烟农利益。2024年收购烟叶8500担,其中上等烟5780担,上等烟比例68%,均价28.6元/公斤,实现产值68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2.8万元,最高户收入达到8.6万元。烤烟产业已成为全乡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五)关于油菜产业发展情况。大力发展“双低”优质油菜,建设油菜生产基地2800亩,涉及8个村680户农户。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购置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具28台套,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平均亩产170公斤,总产480吨。建设油菜籽加工厂2个,年加工能力600吨,就地加工转化率75%,加工菜籽油168吨,实现产值192万元。注册“*山茶油”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畅销周边县市。油菜产业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还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形成了“油菜花海”的美丽景观,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六)关于劳务输出情况。*乡山区条件限制,本地就业机会有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乡劳动力总数548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600人,占65.8%。建立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6名,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68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用工企业需求开展电工、焊工、建筑工、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28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85%以上。组织有序输出,建立“点对点”输送机制,包车接送,确保安全到岗,累计输出1.8万人次。建立农民工服务保障机制,在主要输出地设立服务联络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维权服务,处理各类纠纷86件。2024年全乡劳务收入1.6亿元,人均劳务收入2.8万元,占农民收入的68.5%,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七)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情况。*乡是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人口6380人,占总人口的78.2%。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取民族发展资金680万元,实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6个,保护和修缮土家族传统建筑68栋,建设民族文化广场8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个、示范单位6个、示范家庭18户,营造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保护传承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土家族文化展示中心1个,收集整理土家族民歌68首、民间故事86个、传统手工艺18项,培养文化传承人28名。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扶持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建设手工艺品作坊12个,生产土家织锦、银饰、木雕等产品,年产值180万元。举办“土家族民俗文化节”,展示土家族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八)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乡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5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00万元,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交通建设方面,硬化通村公路28公里、通组公路45公里,8个村全部通硬化路,其中6个村通客车,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建设产业路18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水利建设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处,新建集中供水点8个,改造供水管网68公里,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8%,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新建蓄水池28个,改造灌溉渠道1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800亩。电力建设方面,改造农村电网68公里,新增变压器18台,户均配电容量由1.2千瓦提升至2.8千瓦,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通信建设方面,建设通信基站8个,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光纤宽带通达率85%,为发展电商、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
(九)关于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教育事业方面,投入教育资金680万元,改造学校校舍2800平方米,配备教学设备86台套;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0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师68人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投入卫生资金420万元,改扩建乡卫生院,新增床位6张,配备医疗设备28台套;加强村卫生室建设,8个村全部建有标准化卫生室;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康档案7800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85%。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投入文体资金280万元,建设综合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农家书屋8个;建设体育健身场所18处,配备健身器材86套;组织开展文体活动68场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关于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情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保障水平。社会保险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5%。社会救助方面,纳入农村低保286户568人,发放低保金280万元;实施临时救助,救助困难群众86人次,发放救助金28万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建立关爱服务体系。住房保障方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危房386户,补助资金1160万元;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厕所120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86%。就业创业方面,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新增就业380人;开展创业培训,扶持创业项目18个,发放创业贷款180万元。
(十一)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1800亩,荒山造林1200亩,森林覆盖率由68.2%提升至72.5%。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治理面积680亩,种植经济林木,既治理了石漠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垃圾收集点28个,配备垃圾收集车6台,建立“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垃圾收集处理率95%。加强水源地保护,建设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划定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肥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3个,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关于社会治理情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平安建设方面,建立治安防控网络,安装视频监控28个,建立群防群治队伍,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5%。矛盾调解方面,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9个,配备调解员28名,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6件,调解成功率95.7%,其中土地纠纷86件、邻里纠纷68件、婚姻家庭纠纷32件。信访维稳方面,建立信访接待制度,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受理信访案件68件,办结率100%。应急管理方面,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28起,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任职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实现了整乡脱贫的历史性突破,但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不够宽泛;二是基础设施仍有短板,部分村组道路等级不高,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影响了发展和民生改善;三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文化体育设施简陋,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石漠化治理任务繁重,农业面源污染需要持续治理;五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制约了产业发展;六是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需要改进。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一是加快产业发展,在稳定传统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加强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乡村;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六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今后将认真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推动*乡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审计组审查。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