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私视使目 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例文】掩耳盗铃者,自欺之极致也。“私视使目盲,私听 使耳聋,私虑使心狂”,私心愈大,则公心愈小,私念一 多,则公念必少。诚然,由私欲引发的不公、不廉,当事人并 非没有认识,但若是怀有不痛不痒、不深不透、不温不火的态 度,甚至企图蒙混过关、逃避监督,带来的必然是自我麻痹、 掩饰问题、敷衍了事。(中国纪检监察报《不以一毫私意自 蔽》)
【典故】出自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 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 公。
【释义】意思是,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 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 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赏析】古人讲,“不私,而天下自公”。
“天下为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政治追求,是历代仁人志 士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理想。西晋傅玄《傅子·问政篇》中提 到:“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公道亡则礼教无所 立”,意指对于为政者而言,一个基本的品质就是“去私 心,行公义”。战国《韩非子·饰邪》也说:“私义行则 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如果自私自利之风盛行,国 家必将大乱。如果大公无私之德盛行,国家必定安定治理。古 往今来,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一向是名士廉吏倡导并践行的为政准则。“一钱太守”刘宠,从百姓临别赠送的许多钱中挑选 一枚作纪念;“二不尚书”范景文,门上大书“不受嘱、不受 馈”以明心迹;“三汤道台”汤斌,为政三年,每日三餐以豆 腐汤作肴;“四知先生”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拒礼;“五代清郎”袁聿修,为官经历五个朝代,连一升 酒的馈赠都没有接受过。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公与私的界限 尤为清晰。刘少奇在白区工作时,经常经手几万元的党的活动 经费,但他分文不动,每天只买些萝卜烩点馍维持生活;黄文 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 线,尽管父母长期患病,家境困难,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 求。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事业心为正心,做到夙夜在 公、秉公办事,切实守住第一道防线,把好第一个关口,避免 第一次放纵。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 调公私关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一心为公、夙夜在公,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 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