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县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我市围绕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坚定“州域龙头、首善之区、发展极核”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抓产业、优环境、强主体、促转型。截至2023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总数达到228家,工业产业增长值8.5%,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74亿元。本文通过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为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狠抓招商引资提效,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我市坚定不移抓好“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优化招商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招商实效。实施“*商回归”工程,聘请各地商会会长、副会长25名担任‘招商局名誉副局长”,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引进20余个洽谈项目。大力实施产业招商,2023年,亿元以上签约项目达85个,总签约金额389.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9个,新签约已认定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成功备案的有73个,项目落地转化率85.88%。
此处隐藏6212个字。VIP会员可见
(六)优化“三个环境”,强化工作保障。一是优化工作环境。严格落实《市促进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日清周结月算”工作机制,完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工作考核权重,严格奖惩措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规划调整制度,根据市场、政策等的变化,按程序及时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紧盯“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清、减、降、放”专项行动。深化城乡一窗通办“综窗”改革,拓宽“高效办成一件事”覆盖领域。定期分行业领域举行企业家“恳谈会”,进行“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建立与企业家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持续为企业减负松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优化建设环境。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落实“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共性问题约见”制度,按照“疑罪从无”原则,依法稳妥处理涉企案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制假侵权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市级信用共享平台,设立重点领域“黑名单”,严格落实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