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1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至今全国通过验收的23个实验区之一。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将非遗更好地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成效
此处隐藏6776个字。VIP会员可见
(五)强化宣传推广,增强传承保护影响力。一是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创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网,策划推出非遗相关题材纪录片、宣传片、短视频和文艺作品等,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阵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遗传播普及活动。二是丰富传播形式。探索利用文化广场、商厦大厅等开展非遗传播展示活动,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鼓励各县(市)开展非遗专题展览展演,利用民俗节庆、丹寨非遗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手段,向广大网友讲述非遗文化内涵和非遗保护故事。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点、上电视、上网络、上直播以及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衍生品展示、非遗互动体验等形式,扩大非遗文化宣传,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提高非遗的美誉度和传播度。三是扩大非遗保护覆盖面。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是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的重要平台,其对非遗的保护是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有益补充。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发挥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将非遗以组织化、团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政府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调查研究,成立各级各类非遗保护协会。同时,公众参与也是调动社会力量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机制,有利于发挥核心骨干社会动员的作用,也能让更多具有文化传承者作用的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之中。四是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推动非遗“走出去”,通过文化交流对话活动、重大节会和展会广泛开展非遗交流传播。组织文化企业和优秀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为艺人们搭建展示、展销、交流、合作平台的同时,宣传推介**州非遗文化的神奇与魅力。支持传承人走出**州、走出贵州、走向世界举办精品展、设立体验区,打造**州非遗文化这张金名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