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乡村建设情况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未来乡村是深化“千万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未来乡村建设以来,通过创新实践路径方法,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之路,成为全省唯一的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试点。
一、做法和成效
目前,全市共建设86个未来乡村,其中47个已经通过省级验收。这些村庄在村容村貌、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乡风文明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聚焦产村融合,激发产业“潜力”。践行“经营乡村”理念,探索投、建、管、运一体化管理机制,深化“村企共建、以企带村”发展,按“企业出资、村民入股、集体收成”模式,做强产业引擎。如,龙游县浦山村利用“畲族村”特色,进行整村开发,导入亲子游乐产业,掌握“乡土牌”流量密码,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常山县芳村村依托油茶产业优势,释放“油茶+N”活力,培育“油茶+旅游”模式,累售油茶8万余斤,销售额520余万元;开化县高合村融合本村特色项目,打造“金禧漫居”共富工坊,形成“1+N”乡村旅游线路,带动50余家农户收入增加。
此处隐藏2215个字。VIP会员可见
内培外引,聚智赋能,打造人才“强磁场”。一是“筑巢引凤”聚人才。宣传农村人才政策和创业机会,加强人才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人才居住、医疗环境,打造一批能级高、作用强的乡村创业创新平台。二是“固巢养凤”注动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培养渠道,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三是“强巢生凤”促发展。搭建人才成长阶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开放发展环境,引导乡贤资源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运营,以人才引领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