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乡镇一头连着城市,另一头系着农村,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基层单元。镇域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最大变量,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镇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激活产业升级内生动力,加快推动镇域经济从“政府驱动”向“人才驱动”转变,构建了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镇域功能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市场互通、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一、乡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
此处隐藏4333个字。VIP会员可见
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硬科技”支撑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是针对镇域传统主导产业,应加快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利用财税、土地等政策力量,引导传统产业加快数智转型,同时引进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商,助推现有企业开展“智改数转”行动。二是加快布局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正向创新能力、原始创新动力建设,推动国内外科研平台落地,加大相关领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加速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规模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力争实现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引领新动能的成长。
形成“以企为本、以人为本”的“家”式服务,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带动镇域综合发展。一是加快建成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优化各链条、各节点的事项管理,为重大项目如期完成提供保障与指引,全面优化民营经济营商和创新环境。二是推进现代化城镇建设,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协同推进镇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变“厂区”为“城区”,最大限度地集聚、留住产业工人等各类人才,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