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为全面掌握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精准破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近期,由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深入7个县(区)、15个街道(乡镇)、28个社区(村),通过实地走访养老服务机构、座谈交流基层干部、问卷调查老年群体等形式,系统梳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与短板。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背景与基础数据:老龄化浪潮下的民生必答题
近年来,受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据2024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后续补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达87.6万人,占总人口的21.3%,较2020年第六次普查上升3.8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2万人,占比13.7%,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为深度老龄化)。从分布特征看,呈现“城乡倒置”特点——农村老年人口占比23.1%,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比达18.7%(约16.4万人),空巢、独居老人占比32.4%(约28.4万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
此处隐藏3172个字。VIP会员可见
受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滞后于城市。一是设施利用率低——全市农村幸福院中,28%因缺乏运营经费,仅能提供“节日聚餐”等阶段性服务;二是医疗资源匮乏——农村老年人生病多依赖村卫生室,但村医普遍年龄偏大(平均58岁)、专业能力有限,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难以满足需求;三是精神关爱缺失——农村空巢老人占比达41%,子女常年在外务工,部分老人存在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却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渠道。XX县XX镇XX村67岁的赵大爷独居近10年,他说:“孩子们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有时候想说说话都没人,晚上睡不着觉就坐门槛上数星星……”
(四)智慧养老“技术热”与“应用冷”矛盾显现
虽然我市已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但实际应用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一方面,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突出——问卷调查显示,仅38%的老年人能独立使用手机APP下单,62%的老人更习惯“打电话”或“找熟人”;另一方面,服务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平台功能模块重复开发,但线下服务响应不及时,如某平台显示“30分钟送达助餐”,实际平均送达时间超50分钟,导致老年人信任度下降。此外,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信息壁垒仍存,制约了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
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重点围绕“增供给、提质量、强支撑、促均衡”四大方向发力:
(一)强化政策引领,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一是完善“基本养老+普惠养老”体系。严格落实《XX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等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目标3年内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0%),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刚性需求。
二是优化城乡设施布局。在城市,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模式,将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化娱乐等功能整合至同一场所,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杆;在农村,推广“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点”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学校等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辐射3-5个行政村,解决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水平
一是建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岗位练兵”培养体系。支持本地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依托市民政局培训中心,每年开展护理员、家庭照护者免费培训(目标3年内实现全员轮训),鼓励从业人员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对取证者给予2000元/人补贴)。
二是提高职业待遇与社会认同。建立护理员薪酬指导标准(建议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落实社保补贴、岗位津贴等政策;设立“XX市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活动,通过媒体宣传提升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三)聚焦农村短板,补齐养老服务薄弱环节
一是加大农村养老设施运营保障。将农村幸福院运营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议按每院每年5万元标准拨付),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探索“慈善捐赠+企业冠名”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
二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县乡村”三级医疗联动,在乡镇卫生院设立老年病专科门诊,为农村老人提供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推广“家庭医生+养老护理员”联合服务模式,每月至少开展1次上门巡诊,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
三是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协会等载体,组建“乡音宣讲队”“文艺轻骑兵”,定期开展戏曲表演、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建立“子女联系卡”制度,要求外出务工子女每月至少与父母视频通话2次,村“两委”定期走访了解老人精神需求。
(四)深化智慧赋能,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一是优化智慧养老平台功能。针对老年人使用习惯,开发“大字体、语音交互”的简易版APP,同时保留电话预约、线下登记等传统服务方式;打通民政、卫健、社保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需求、补贴发放等信息“一网通查”,提升服务精准度。
二是推广适老化智能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设备(如防跌倒报警器、智能药盒等),对购买指定产品的老年人给予50%-80%补贴;在社区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组织志愿者“一对一”教学,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养老服务是民生之基、幸福之要。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不仅是老年群体的殷切期盼,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调研中,我们既看到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深刻感受到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协同发力——政府要当好“规划师”,做好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市场要成为“主力军”,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活力;社会要化作“暖风机”,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家庭要守好“主阵地”,履行赡养义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每一位老人都是城市的建设者、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晚年幸福,关乎每个家庭的温暖,更关乎社会的温度。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服务这篇“大文章”,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夕阳”中感受“朝阳”般的温暖,共同绘就“老有颐养”的美好画卷!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