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水利局长在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河长制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总结我县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我县河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生态保障。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望来时路,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 过去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扎实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正是大家的担当作为、真抓实
此处隐藏6027个字。VIP会员可见
(三)管理机制更健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推动河长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一是责任体系无缝衔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层层压实、无缝衔接。同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管护流程规范高效。制定完善河道日常管护、巡查、保洁、维修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实现河道管护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三是考核评价科学合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水质改善、河道整治、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价、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群众参与更广泛。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河湖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是公众监督渠道畅通。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群众举报的问题,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爱河护河行动普及。广泛开展爱河护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河湖保护意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自觉参与到河道垃圾清理、水污染防治等行动中来。三是社会共治格局形成。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河湖治理和保护新格局。
五、聚焦关键点,河长制工作精准发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聚焦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精准发力,推动河长制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深化综合治理攻坚。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河湖治理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清淤疏浚。制定全县河道清淤疏浚规划,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淤积严重的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重点对清水河、月牙河等主要河流进行清淤,确保河道行洪畅通。同时,加强对清淤淤泥的处理和利用,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新上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对现有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督促其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方式,改善农村水环境。三是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在河道两岸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人工湿地等,提高河道自我净化能力;开展水库、湖泊生态修复,改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泥沙入河。
(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河长制工作持续见效的关键。一是完善日常管护制度。建立健全河道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范围、管护内容和管护标准,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加强对管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管护水平。建立河道管护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河道管护工作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河长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湖治理和保护,通过PPP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对巡查发现的问题、群众举报的问题、上级督查反馈的问题等,建立详细的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定期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三)强化协同联动合力。河长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必须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进一步完善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河长制工作。二是推动乡镇联动共治。建立健全乡镇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对跨乡镇河道的治理和保护。实行河道治理联防联控,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县市的沟通协调,建立跨界河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和保护。定期开展跨界河道水质监测和巡查,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协调解决跨界河道污染问题。
(四)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河长制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更新完善监测设备。加大对水质监测设备的投入,更新一批先进的水质监测仪器和设备,提高水质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在主要河道、水库等重点区域增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二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提高河长制工作的技术水平。三是推广智慧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河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水质监测、河道巡查、问题整改等信息资源,实现对河长制工作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筑牢保障线,河长制工作落地见效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强化保障措施,为河长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一是健全领导机构体系。进一步调整充实县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河长制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各部门和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河长制工作。二是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县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各部门和乡镇也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精神,研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三是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对河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如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等,要及时上报县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问题不扩大、不蔓延。
(二)压实各级责任链条。一是明确河长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分工,县级河长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内的河长制工作,解决重大问题;乡镇级河长负责本辖区内河道的日常巡查、问题整改等工作;村级河长负责本辖区内河道的日常管护、垃圾清理等工作。各级河长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细化部门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治理、水资源管理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水质监测等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住建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工作。三是落实乡镇主体责任。乡镇政府是河长制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本辖区内河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河长制工作体系,层层压实责任。
(三)严格考核奖惩机制。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水质改善、河道整治、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和部门绩效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优秀的乡镇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并在项目资金安排、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考核不合格的乡镇和部门,进行约谈问责,并限期整改。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肃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河长制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对因工作不力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一是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河长制知识竞赛等,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普及河湖保护知识。编制河湖保护知识手册、宣传画等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普及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知识,提高群众的河湖保护意识。在学校开展河湖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三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河湖保护的良好氛围。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河道巡查、垃圾清理等志愿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河长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我县河长制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