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掌握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及分类管理实效,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近期,县委组织部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蹲点调研+问卷访谈+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36个行政村(社区),与182名农村党员(其中在职村干部党员45名、无职党员78名、流动党员32名、老年党员27名)、43名村“两委”干部、21名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97.2%),系统梳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现状与分类管理实践基础
(一)党员队伍“三多三少”特征显著,分类管理势在必行。从调研数据看,全县农村党员总数12647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41.3%,其中:50岁以上党员占比58.7%(7430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占比63.2%(8000名),务农党员占比72.1%(9120名);而35岁以下青年党员仅占12.4%(157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11.6%(1467名),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占18.3%(2310名)。这种“老龄化突出、学历层次偏低、流动趋势明显”的“三多三少”特征,导致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难以精准匹配党员需求,分类管理成为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关键抓手。
此处隐藏4680个字。VIP会员可见
(四)强化保障支撑,夯实分类管理“长效根基”。一方面,加大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分类管理工作给予补贴;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将部分收益用于党员分类管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企业认捐、乡贤资助”等方式,设立“党员关爱基金”,用于困难党员帮扶、积分奖励等。另一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将分类管理纳入村党支部书记、乡镇组织干事培训必修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演练”提升实操能力;选派优秀组工干部、乡村振兴指导员到村指导,帮助解决分类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分类管理示范村”创建机制,每年评选10个左右成效突出的村,给予资金奖励和经验推广,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
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分类管理是新时代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棋”。从调研情况看,分类管理不仅是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有效路径,更是推动党员从“身份管理”向“作用管理”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县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必须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更精准的分类、更有效的管理、更务实的服务,让每一名农村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座坚强战斗堡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农村党员队伍的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乡村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