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要”写好演讲稿

演讲是演讲者以语音语言和体态表现为主要手段, 向听众阐明道理或主张, 从而鼓动或感召听众的一种行为活动。好的演讲能凝聚人心、激发干劲、树立正气;好的演讲能弘扬正义、鼓舞斗志、传播正能量。
那么, 如何使演讲达到“鼓动或感召”“树立正气”“传播正能量”的效果呢?演讲成功的基础是演讲稿的质量, 所以, 演讲稿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说能直接决定演讲的成功与否。要写好演讲稿, 必须把握四个“要”。
一要选择合适的体裁。
文章体裁一般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通过记人叙事表现生活, 说明文通过解释说明使人认知事物, 议论文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表达作者观点。演讲的过程是演讲者表达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是演讲者用事实或道理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或主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决定了演讲稿的体裁往往是议论文。只有议论文才具备提出论点, 用事实或道理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进而呼吁听众将观点或主张付诸行动的功能。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文章从日本人“袭译欧西人之言”讥讽我中国为老大帝国写起,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然后用一个设问句“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驳文字, 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正面论题作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述。接着从三个方面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佐证:首先以“人之老少”设喻, 来论述“国之老少”, 指明当时中国的危险处境。其次, 通过分析“国”字的完整含义, 通过辨析“国之老少”与“朝之老少”的根本差异, 逐步推出“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 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的结论, 这就具体驳斥了欧西及日本人对我中国的污蔑。最后, 通过与意大利的兴起作对比, 呼吁国民学习意大利的玛志尼, 认清“少年中国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少年”之形势, 鼓励少年勇于担当, 创造将来的“少年中国”。这样的观点或主张, 如果换作记叙文等其他体裁的文章就不可能表现出来, 更没有如“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那样磅礴激昂的论辩气势和慷慨动情的鼓动效果了。所以, 选好体裁是写好演讲稿的前提。
二要使用精准的论据。
每一篇演讲稿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论题。突出中心论题就要使用精准的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来证明演讲的中心主题, 只有用精准、确凿的论据才能充分论证中心论题, 使演讲主张或观点得以成立。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这篇适宜演讲的议论文, 为了突出其“奋斗, 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中心论点, 就选用了三个分论点、十二个典型的事实论据和两个理论论据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充分有力的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是“理想的阶梯, 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作者用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和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 决心发明炸药”的具体事例作论据, 激励青年要“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从而说明了“奋斗, 就要勤奋刻苦”的道理。第二个分论点是“理想的阶梯, 属于珍惜时间的人”。作者首先用富兰克林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作理论论据, 引出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 接着以爱迪生一千多项发明和鲁迅、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等三个事实例证来证明分论点。其次, 作者又引用朱自清《匆匆》中“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的一段话作为理论论据再次希望青年“时间易失, 要奋斗就要珍惜时间”。这就从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个方面证明了“理想的阶梯, 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一分论点。第三个分论点是“理想的阶梯, 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作者用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迎难而上”的多个事例进行举例论证, 激励青年要“迎难奋进, 为崇高理想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生”。全文的三个分论点各有侧重, 所选的十二个事实论据经典准确, 两个理论论据具有名人的引领效应, 从而使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得到了充分论证。论据精准是论点成立的基石。
三要讲究论证的方法。
一篇演讲稿中, 不仅要选择使用一些论证方法, 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而且为了辅助主要论证还要使用如叙述、说明、描写等一些表达方法。只有合理搭配这些方法, 演讲稿的主题才能得到充分论证。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中, 就采用了以举例论证、类比论证为主, 以叙述、描写等表达方法为辅的主次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证明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贡献。如《讲话》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就用叙述、描写等手法为后面的论证做铺垫:采用详细叙述方式写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采用具体描写的方法写马克思逝世时的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采用一般议论方式对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所造成的“损失”和留下的“空白”给予马克思高度评价。而第二部分 (3-7自然段) 以举例论证 (举例马克思在思想理论上的三大贡献和革命实践活动上的三个亲历亲为) 和类比论证 (将马克思和达尔文相比) 为主要论证方法, 证明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第三部分 (8-9自然段) 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 最后得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结论, 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整篇文章结构前后连贯, 选用的主要论证方法特别突出, 而其他表达方法的铺垫、衬托作用也非常明显, 论证方法浑然一体。所以这是一篇论证方法使用最为得当的演讲辞, 值得后来人写作时借鉴学习。
四要注重语言的艺术。
演讲稿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语言, 因为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 对听讲者来说还应“好听”, 要达到二者的兼顾。怎么做到二者的兼顾呢?一是要看听的对象来决定演讲语言的风格。人群不同, 层次不同, 演讲语言的深度高低也就不同, 有的演讲要富有哲理, 有的演讲要通俗实在, 有的演讲要情理交融, 面对不同的受众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言逻辑就非常严谨, 《理想的阶梯》论述语言就循循善诱, 这是面对不同的演讲对象所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所致。二是要使用适合演讲的语体形式。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的互动活动, 面对听众演讲就要以口语表达形式为主来写演讲稿, 要写贴近听众的话, 要平时怎么说, 演讲稿里也就怎么写, 要多用短句和口语化语言, 这样听众才爱听, 才能被鼓动。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就使用了众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 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痛斥了反对派的卑劣无耻, 听来明白易懂, 直抒胸臆, 痛快淋漓, 他的演讲真正激发了听众的爱国热情。三是要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演讲话语形象生动。为增加演讲的情感和气势, 演讲稿中要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 演讲者虽然是即兴演讲, 没有演讲稿, 但他善于运用排比、反复、比喻、对比等多种语言艺术手法, 使“黑人追求自由、平等、友爱”这一演讲主题得到了充分表达, 从而赢得了成千上万黑人的支持与信赖, 也使《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了一篇伟大而经典的演讲。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成功。艺术性的语言是演讲主题的精美包装, 极其重要, 不可轻视。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