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县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和《**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相关文件要求,紧扣主要任务,立足县域实际,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探索出了“12345”工作方法(成立一套工作专班、做好两项前期工作、探索三类改革模式、落实四项化解措施、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地见效。目前,已完成本轮林改摸底核实面积61.8万亩,占全县上一轮林改总面积的98.3%,全面完成国土“三调”新增林地核查,对村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完成折资量化面积11.4万亩,占任务的40.8%。三个试点村流转林地3300亩,培育森林康养基地1处,建成林副产品营销中心1处,探索发展林下产业1000余亩,为全县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此处隐藏1552个字。VIP会员可见
建立五项机制,保障改革质效。结合我县实际制细化完善了配套政策保障机制,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以矛盾化解机制“铺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了林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明确了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工作专班和乡规民约的作用,对有倾向性的矛盾纠纷及时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宣传教育引导在前,矛盾信息掌握在前,协调化解处理在前,确保深化林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以联农带农机制“强基”。以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等为主体,积极探索流转、入股、托管等合作方式,引导林区群众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林蜂”“林花”等多元化林下经济,着力盘活用好森林资源,健全“群众有收入、村集体有积累、林场有收益”的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是以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增效”。健全完善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林权证为依据,按照标准足额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对公益林保护管理以村为单位实行集体统一管理,按照管护面积发放护林员劳务报酬,并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作为林权流转的兜底要素,实现了林权权利人效益保障和林权价值增值。四是以金融服务机制“赋能”。积极筹划成立国有“林投”公司,以村为单位将集体林地整体打包成“生态产品”进行林权收储。一方面,通过实施造林、抚育、改培等林业生态项目,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产出;另一方面,对收储的集体林进行包装推介,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和抵押贷款,切实解决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五是以民事直说机制“聚力”。聚焦林权改革事项和疑难问题,结合**市1234民事直说工作法,充分吸收群众好的意见建议,特别在改革模式、产业发展、利益链接等方面,把效益和风险讲在前,让群众结合地域条件选准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凝聚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强大合力。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