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要贴近生活

写演讲稿到底难不难?说难其实也不难, 如果你冲破藩篱, 贴近生活, 要写什么就写什么, 也就不难了。因为生活的海洋, 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柴米油盐是生活, 酸甜苦辣是生活, 喜怒哀乐是生活, 走东走西是生活, 闯南闯北是生活, 鲜花掌声是生活, 荆棘坎坷也是生活。只要你走进生活, 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供你选用, 让你的演讲稿丰满鲜活, 精彩动人。
从生活中提炼主题
主题、立意, 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只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 从你经历的林林总总的生活中经过提炼得来。
易中天教授2014年5月24日在央视《开讲啦》栏目演讲, 题目是《这是我的选择》, 他说了自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时的一段生活:
我当时就是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去了以后, 才发现那个被诗意地描写过的地方, 证明了生活不是诗, 等待着我们的是无法形容的寂寞、单调、劳累、纠结。第一天什么活?挤牛奶。我上去就挤, 根本挤不出来。老职工跟我说:“不是这样挤的, 你得先让小牛吃一口, 把奶胀出来。”我说“这小牛怎么弄呢?”他说:“你把小牛放了, 让它吃啊。”小牛拴在旁边, 我把小牛解开来, 小牛冲过去, 一口咬住吃奶, 我在旁边看着。老职工说:“你怎么还看着, 它都吃完了, 你还挤什么呀?”我说:“这怎么弄啊?”他说:“你拽过来呀!”我拽那牛, 根本就拽不动, 初生牛犊不怕虎, 它还怕我吗?好不容易拽过来, 把它拴上, 它又挣脱了。刚挤了一点奶, 母牛发现了, 很愤怒地一脚就把奶桶踢翻了, 然后顺便也给了我一脚。老职工说:“你怎么这么笨?”后来班长过来说:“要不你放牛去吧。”班长给了我一根很结实的棍儿, 我说:“拿棍儿干嘛呢?打狼啊?”他说:“狼倒是没有的, 打牛, 牛不听话, 你就打它。”于是, 我就带着书, 赶着牛出去了。出去以后, 牛在那儿吃草, 我就看书, 看了一会儿, 一看, 牛群没了。只有一头牛还在跟前, 正准备往前冲, 我赶快拎着棍子就过去, 我说:“你站住!你往哪儿去?”牛看了我一眼, 然后走了。最后, 我的跟前一头牛都没有了, 然后只好拎着棍子一个一个去赶。我很快就从畜牧班被调到了大田班。后来, 我在兵团干完了几乎所有的脏活、累活、苦活……后悔吗?不后悔!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决定, 我不后悔。我到现在都认为, 当我服从自己的内心最强烈的冲动的时候, 不管它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不管将来我会吃多少苦, 我无怨无悔, 选择即责任。人生能有几回“二”, 何不潇洒“二”一回。我想我既然做了这个梦, 虽然生活不是诗, 虽然生活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 可以给我提供那么多素材, 让我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但我的梦, 我得继续做下去。
易教授年轻时读了凯特林斯卡娅写的《勇敢》, 深受感动, 热血沸腾, 埋下了作家梦的种子, 于是决定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在演讲中把这一段生活描述得有声有色, 跌宕多姿, 淋漓尽致。让人感到的不仅是生活“无法形容的寂寞、单调、劳累、纠结”的一面, 还有另一面, 那就是当时他自己朴实、勤勉、希望、乐观的一面。十八岁的小青年, 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 老职工叫怎么做就怎么做, 虚心听教, 没有多话, 说他这么笨他也不生气, 朴实得可以。小牛拽不动, 硬是坚持把它拽过来;被奶牛踢了一脚, 仍然没有退却……在兵团干完了几乎所有的脏活、累活、苦活, 并且一边看牛, 还一边看书, 勤奋有加。他心里时时刻刻揣着梦, 希望实现自己的梦。“初生牛犊不怕虎, 它还怕我吗?”幽默中不乏乐观的情怀。脏活、累活、苦活几乎都干完了, 为什么无怨无悔呢?因为是自己的决定, 自己的选择。从而提炼出演讲的主题:选择就是责任。这是多么深刻, 多么有品位、有典型意义的主题啊!
从生活中获得感悟
感悟从哪里来?从所见、所闻、所历、所读等生活中来。生活是基础, 感悟是升华。没有了基础, 就无从升华。或者打个比方, 生活是皮, 感悟是毛,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演讲者不仅要重视积累生活, 还要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并通过联想、比喻、类比等思维手段才能获得感悟。
记者张晨在《开往未来的地铁》演讲中说:
大家知道北京地铁每天的载客量有多大吗?一千万人。每天那句“欢迎您乘坐北京地铁”的广播声中, 来自通州、昌平、河北燕郊的百万进城大军, 要沿着北京地铁的18条线路279个站点前往国贸、中关村、金融街, 从住的地方到上班的地方, 每天每次要在路上走19.2公里,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还要多。在高峰时期, 有四分之三的地铁线路载客率超过100%, 就是说在地铁车厢里, 一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至少9人。北京的地铁它很公平, 既搭载老北京, 也搭载异乡人, 它不会因为任何人要迟到被罚款而开快一分, 也不会因为任何人要急着回家而等你一秒。它教给了我们一条很独特的生存逻辑, 你要么就用尽全力挤上去, 要么就耗上时间等下去。我在一次又一次乘车后找出了一条规律, 哪怕那个车厢看起来再挤再小, 只要有能放下一双鞋的空间, 你用尽力气拼一把总能挤上去。
生活在北京的人, 每天上班、下班挤地铁, 是极平常的生活。张晨凭着宽阔的视野, 借助大量的数据, 口述了北京地铁每天繁忙拥挤的景象。他也善于思考, 从挤地铁的现象中发现了地铁是“很公平”的, 对老北京或异乡人都一视同仁, 不因任何人而开快一分, 也不为任何人而多等一秒。他肯定也是经常挤地铁, 从亲身感受中懂得了一条独特的生存逻辑:要么就用全力挤上去, 要么就耗上时间等下去;从而又找出了一条规律:哪怕那个车厢看起来再挤再小, 只要有能放下一双鞋的空间, 你用尽力气拼一把总能挤上去。他进而获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必须竭尽全力去奋斗, 才能通往成功的未来。
从生活中编制故事
有人说:故事是演讲中的钻石。故事用得好, 可以让演讲大放异彩。当然, 古今可供选用的故事很多, 但如果能从自己的生活宝库中编制出新的故事, 那效果会更牛。
一位专业的翡翠雕刻家来到一支篮球队为队员做演讲。这是一支二流队, 队员斗志不高。为此, 雕刻家做了《翡翠没有废料》的演讲, 他说:
几年前, 我从翡翠行里买了一块翡翠石料。拿回来, 把石料打磨后才发现, 这块石料里藏有很多“米芯子”和“绵”。米芯子, 是翡翠中白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密密麻麻的斑点;而绵呢, 也是翡翠中的絮状物。它们是翡翠形成过程中结晶度不够致密造成的。按专业的角度判断, 这块石料是一块废料。郁闷了一年之后, 有一天, 我操起了手头的工具, 对那块“废料”雕琢起来。几个月过去了, 我把手头的石料雕成了一个有着“唐诗意境”的艺术品, 价值从几百元的原料价飙升到了上百万。翡翠的身价高, 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本身材质好, 天生的色泽、色彩和透明度等很完美, 雕刻家只需要简单抛光, 就可以展现出很完美的面, 但是这样的料已经很少;更多的翡翠原料都比较普通, 只要经过雕刻, 都能展现出特有的模样, 并且价值不菲。所以翡翠没有“废料”, 人也一样。
队员们听后, 斗志昂扬, 信心百倍。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雕刻家讲本行的自己的生活, 材料熟悉, 理解深刻, 得心应手。这个故事在演讲中有三个特点:精、巧、准。精, 立意精, 品位高。雕刻家对二流球队演讲, 就是要鼓舞队员士气, 增强自信心, 激发内动力;同时要队员下功夫刻苦磨炼球技。故事中就有这两个寓意:翡翠没有“废料”, 就是球员没有“孬种”;普通的石料能雕琢成艺术品, 就是普通队员能打造成“球星”。巧, 结构巧, 情节妙。故事虽短小, 却尺水兴波。买到翡翠石料, 喜;发现有很多“米芯子”和“绵”, 忧。这是一折。操起工具雕琢起来, 失望中见希望, 这是再一折。一年的郁闷, 几个月的雕琢, 难, 这是又一折。最后雕成艺术品, 身价万倍, 大喜, 出现高潮。叙事曲折起伏, 引人入胜。准, 角度合适, 舒身爽心。如果批评队员缺乏自信心, 大家会生抵触情绪, 内动力激发不起来;你再怎么严格训练, 也提不高球技, 出不了“球星”。但这个故事却对准了队员的心理, 触动了心灵, 队员听得舒身爽心, 津津有味;听后斗志昂扬, 信心百倍。这就是从生活中编制故事, 量身打造的良好效果。
从生活中筛选细节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事件或行为, 是能起关键作用的小事。俗话说:细节体现品位,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运用得好, 能加强主题思想的深度, 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要收到这样的效果, 必须对细节做严格的筛选, 要真实, 新鲜, 典型。
孙道荣在《和父亲同坐一条板凳》的演讲中说: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 每次回乡, 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 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 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 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 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 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虽然对我的工作内容他基本上一点也不了解。有一次, 是我升职之后不久, 回家报喜, 和父亲坐在板凳上, 年轻气盛的我, 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 一边抽着烟, 一边听我滔滔不绝地说。正当我讲得尽兴时, 父亲突然站了起来, 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 翘了起来, 我一个趔趄, 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 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 还是父亲的话, 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 虽然换过很多单位, 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 但我一直恪守本分, 得益于父亲给我的那无声的一课。
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 一定会说许多许多的话, 知心的体己的, 不咸不淡的, 当然都会有。孙道荣在那些年和父亲的许多次交谈中, 精选了一次“同坐一条板凳”的小事。先说情景, 升职不久, 回家报喜, 我年轻气盛, 踌躇满志;父亲也很高兴, 一边抽着烟, 一边听我滔滔不绝地说。接着出现一个细节:“正当我讲得尽兴时, 父亲突然站了起来, 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 翘了起来, 我一个趔趄, 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 你要坐稳喽!”这个细节选得真好, 很真实, 又新鲜, 是演讲者自己亲历的。它意义重大, 很典型, 儿子升职, 踌躇满志, 容易得意忘形, 父亲似乎有所察觉, 想“教训”一下, 于是趁儿子“一个趔趄”之机, “一把扶住”, 说:“你要坐稳喽!”不足为奇的一个动作 (扶住) 、平平凡凡的一句话 (要坐稳) , 却都是语含双关, 提醒儿子。儿子听后猛然清醒, 若干年换过很多单位, 一直恪守本分。一个饱含父子深情的细节, 成就了儿子一生的辉煌, 也让听众受到感染。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