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录音整理“三要三不要”

录音整理是办公室做好文稿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看似简单,但录音整理工作是对领导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等的准确记录,其完成的质量好坏、速度快慢,以及能否学习利用好,不仅反映了办公室文秘人员的工作态度、作风和业务水平,同时对做好下一步的文稿服务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工作体会,谈谈录音整理工作的“三要三不要”。
一、要原汁原味,不要画蛇添足
在录音整理工作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有时会脱离领导讲话的原话和原意,别出心裁甚至生编硬造,最后整理出的文稿即使文采飞扬、水平很高,也未体现出领导的本意和语言风格,被领导否定,给工作造成被动。笔者在一次录音整理中,感觉领导关于一个问题的论述逻辑性不是很强,整理出来的文字有点让人读不懂,笔者就“画蛇添足”,凭着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对整理稿进行了修改,但是整理稿到了领导那里则受到了批评。因为我的理解和修改是错误的,这对其他人理解领导讲话精神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领导说了什么就原汁原味地变成文字,如果觉得表述明显不清楚甚至认为是错误的,则可以在后面用括号加上标注说明,达到给人提示或参考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原汁原味也不是一个字都不能变,一个字都不能删。还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去掉那些明显的语气助词和重复性的表述。比如录音中领导讲到“第一个问题啊”中的语气助词可以去掉,再如类似“以上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这样的重复表述也可以去掉,这样显得简洁。
二、要认真听会,不要会后揣摩
认真听取领导讲话录音,深刻领会领导讲话的精神实质,是整理出高质量讲话稿的首要前提。做到这一点最好是能够到现场收听,记录下相关重要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原汁原味的稿子。因此,在整理录音之前,是否现场听过领导讲话,对整理的效率影响很大。因为这样可以对领导的讲话理解更深、更透,把握好领导讲话的主旨是什么,基本思路是什么,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等等,这样才会避免因没在现场听会而对某一段录音可能听不清、听不懂的问题,出现与领导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象。
认真听会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领导撇开事先准备的稿子自己讲或者大部分都是自己讲,这时候我们要认真听,边听边理解,会后把录音转换成文字即可。二是领导大部分都是按照原稿讲,这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把原稿和领导的讲话对照,把原稿中有微小变动的地方作出特殊标记,标出关键词,以便整理讲话录音时提高整理效率,也避免遗漏。
三、要严谨细致,不要例行公事
就笔者而言,越来越体会到办公室的工作特别是文字工作离不开“严谨”二字,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会连起码的整理录音讲话的基本功都练不好。如果仅仅是把整理讲话稿当作是小事来做,那么势必会滋生完成任务的想法,就会出现在没有完全弄懂领导讲话通篇意思的情况下,只是对照着原稿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地“顺”下来,结果可想而知。
整理讲话录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利用。领导的讲话录音,特别是一些脱稿的讲话,体现着领导的思想、观点、态度,甚至是语言习惯和风格,这对我们起草领导讲话稿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要注意的是,领导的语言风格和习惯是文字服务人员必须要把握的,而领导的即兴讲话则是对语言习惯和风格最好的体现。比如,“再添把火、再加把力”,而领导实际表述为“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力”,虽然多了一个“一”字,但是语言的节奏感出现了变化,我们在以后的文稿起草中就要尽量符合领导的这种语言节奏习惯。还要注意,领导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决定着我们起草文稿的主题以及观点的确定。比如,原稿中表述的语句,领导在实际讲话中并没有采用,或者对某个字,甚至是一个语气助词的表述进行了改动,我们都要注意研究。因为这些微小的变化就可能是对原稿原意的巨大改变,甚至体现了领导某个观点的重大改变。这里我们要注意分析不同的情况:一是在一段内,领导讲了原稿中前面的部分,而没有讲后面的部分,很可能是因为领导认为这段太拖沓,或者认为讲了前面一部分意思就可以表达清楚了,不需要把全部都讲完;二是领导认为某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不适合讲,不符合他的观点,等等。如“职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而实际表述为“职工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仅仅多了“很多”二字,但是意思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总之,我们必须保证录音整理工作的及时准确,并认真学习、揣摩,加以总结、提炼、完善,为做好文稿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