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领导讲话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

一般而言, 领导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都会事先准备一个稿子, 有的即使在讲时展开发挥一些, 但涉及的内容不多, 篇幅也不大, 整理时也好处理。但有些临时的、应急的会议, 领导来不及准备材料, 就要即席即兴讲话, 这样就需要会后整理。还有一些思维敏捷、善于表达、能力水平很高的领导, 习惯于不念稿子, 自己列个提纲就开讲, 会后再由文秘人员进行整理。将领导讲话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 是文秘人员的一项日常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这项工作貌似简单, 但若想出色完成也绝非易事。有的文秘人员反映整理领导讲话一点也不比起草轻松, 还有的对整理领导讲话稿比较打怵, 不知道哪块该留, 哪块该删, 哪些该加, 哪些该减。笔者总结这些年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体会, 感到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可以概括为“六字诀”:
一是“原”。就是对领导讲话从整体上尽可能地保持原滋原味。“有言必录”, 这是整理领导讲话录音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整理领导讲话的目的是要将领导所讲的思想观点、要求部署和语言风格通过书面更清晰、更准确地体现出来, 以文件或材料的形式下发, 便于在更广的范围传播, 让更多的人学习贯彻, 从而推动工作开展、促进任务落实。领导讲话虽然没有稿子, 但对所讲的内容是脑中有考虑, 心中有腹稿, 重要的问题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的讲话具有现场感、互动感, 迸发着领导的思维灵感, 闪耀着领导的智慧火花, 彰显着领导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讲话才是真正的“讲话, 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念话”。只有尽可能使用“原汁原味”的话语, 才能反映领导讲话的原意, 将最闪光的思想保留下来, 将领导个人魅力和特色风采凸显出来。不然的话, 按照一般的体式要求、按照习惯的官话套话、按照整理者的语言风格去整理, 再怎么规范正统、再怎么通顺周全、再怎么文采飞扬, 也难以得到领导的认可。因为这磨去了领导本人的风采与特色, 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当然, “原汁原味”不是领导讲话连篇累牍、一字不差的翻版, 既不能机械地“领导怎样讲就怎么整理”, 更不能绝对地“一字不易”, “错了也不能动”。要原滋原味, 需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 讲话大的结构框架和内容要原滋原味。就是讲话的主题 (中心思想) 、分几个部分 (层次) 、强调的几个方面问题等不能变, 这都是领导事先考虑比较妥当的, 也是提纲或腹稿中早已明确的。原滋原味地整理下来, 就能准确地体现出领导讲话的意图。
其二, 提出的思想观点要原滋原味。这或是领导读书学习最深刻的感悟, 或是对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炼, 是有感而发, 是指导工作的理论依据, 也是体现领导讲话水平的精华所在。只有原滋原味地整理, 才能反映领导讲话的要义, 展现领导近一个时期的思想脉络。
其三, 强调的工作要求部署要原滋原味。这是讲话的重要内容, 也是会议的主要任务, 更是听众所要贯彻落实的。对所讲的工作要干什么, 干到什么程度, 怎么干, 领导在讲前就已“胸有成竹”, 讲时也会比较具体。原滋原味地整理, 就会进一步明确, 避免出现歧义。
其四, 讲话的语言风格要原滋原味。文如其人。每位领导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个性鲜明的领导, 我们不用现场聆听讲话, 一看讲话材料, 就知道是哪位领导讲的。如有的中规中矩, 符合体式规范;有的纵横捭阖, 大气磅礴;有的简明扼要, 务实管用;有的直面问题, 一针见血;有的娓娓道来, 充满哲理;有的夹叙夹议, 旁征博引。有的愿意引用经典理论, 有的好说学术概念和专业语言, 有的善用标准的、意思准确的长句子, 有的喜欢简洁干练的短句子, 有的常用设问、反问句和倒装句, 还有的有一些自己的习惯性用语。这些都要注意把握好。只有原滋原味地按领导的思维逻辑、表达习惯、日常用语整理讲话, 才能鲜明地体现出领导的个性化风格。
二是“顺”。就是把讲话的层次、逻辑、文字理顺。领导的脱稿或无稿讲话一般都比较口语化, 有时还配有表达感情的肢体语言, 在现场的语境下, 具有随意性和互动性, 听众听起来比较生动, 也都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但由于这类讲话领导大多只是有个提纲或打了个腹稿, 受时间、场合、语速的制约和思维的停顿与跳跃的影响, 落到纸面上, 按规范衡量, 往往有一定缺陷。不是每句话都严密准确、完整连贯、合乎语法规范, 要在整理时逐一理顺。整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顺的过程, 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调顺层次。前文说过, 大的框架结构是不能轻易变的。但各个部分里的结构, 属于层次之间有交叉、包含、重复、相近的地方, 有的要通过“合并同类项”, 把有关内容归拢到一起;有的要通过拆解、分立解决“麻缠脚裹”的问题, 使各个层次之间条理清晰、界限分明。
二是捋顺逻辑。对领导现场讲到的所有情况、问题和要求, 要按内容的轻重、大小、内外、时间、因果等关系, 排列组合好, 做到井然有序。不能出现本末倒置、逻辑混乱, 中间横插一杠子, 文理被隔断等问题。要做到文理通顺, 浑然一体。
三是改顺文字。这是具体针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意思而言, 贯穿全篇文稿整理的过程。要改得准确, 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要顺得合理, 合乎语法、修辞、逻辑规范。通过改顺, 消除错别字、病句、歧义, 使表述清晰、准确、生动、形象。
三是“删”。就是把不必要的内容和多余的文字毫不留情地删去。中外文章大家都非常注重文稿的删改环节。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强调:“应该毫不惋惜地删去一切含糊、冗长、不恰当的地方, 总之, 删去一切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即使他们本身是很不错的。”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特别是在没有讲稿的领导讲话中, 这两位大师所说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存在, 在整理过程中, 更要在删除上下功夫。主要是六删:
一删过去多次说过的内容。领导讲话对同一个受众群体, 第一次讲一件事时, 大家觉得很新鲜, 第二次再讲这件事时, 大家觉得领导又强调了, 能加深印象。以后再多次重复, 就会产生听觉审美疲劳。类似这样的内容, 可以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分别讲, 但对同一个群体, 在不同的会议讲话中就要删去, 不能多次重复。
二删列举的同类事情的典型事例。领导在讲话中为了说明某个问题, 经常举一些正反典型事例加以论证。对同类典型事例, 举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就可以, 其他的就要忍痛割爱, 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太多就显得滥了, 也增加文字篇幅。
三删偏离主题的内容。现在很多领导都知识广博, 讲话好旁征博引, 这样既能增强说服力, 也使得讲话灵活、有趣味, 吸引听众。但由于是现场临时发挥讲, 有时讲着讲着就与主题岔道了, 或与所讲的内容联系得不紧密了。这样的内容, 无论是事例还是议论, 不管它本身多么正确, 都要坚决删掉, 免得冲淡或淹没主题。
四删容易引起负面影响的话。这主要是指领导之间不同的思想观点、工作打法不要发生碰撞, 有时说者无意, 但怕有人误读;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对比评论的语言要注意, 对照先进找差距可以, 但轻易不要说那个地方不如自己, 工作比我们差多少等。凡是容易引起猜疑、歧义和误解的话, 都应该消除。现场举例批评的具体部门和人, 如果不是特别强调作为反面典型的事例, 在整理时就要删去。因为领导是对事不对人, 但说与印在材料上的影响是不同的, 会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五删暂时不宜扩散的事情和不宜披露的数据。如一些涉外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政治敏感性强的事件、正在审查的案件, 没有最后核定公布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等, 在一定级别、范围和时间内需要保密, 在参会的人员中讲可以, 但整理后以文件或材料印发下去就不太合适, 这就不能保留。
六删模糊不清、多余臃肿的语言。没有讲稿的即席讲话, 因语速、时间等因素限制, 来不及四平八稳地铺展内容、选词择句, 有时话语难免重复、内容难免交叉, 上下句衔接不紧密, 有的领导还有口头禅, 这些不恰当的内容都要统统删掉, 只有删除这些, 才能使整理后的讲话稿简洁精炼,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四是“补”。就是对意思表达不充分, 衔接有欠缺、话语不连贯的地方进行补充完善。主要是三补:
一补领导想讲而没有讲出来的内容。由于受时间限制和即时思维的影响, 有的问题点了题, 但没有展开;有的工作部署讲了, 但没有讲透;有的情况因现场听众皆知而省略了。这就需要在整理时依照领导原话的意思和思维逻辑往下延伸补充, 把领导没有展开的内容合理地进行阐发, 把没有讲透的内容再深入下去讲到位, 把现场省略的内容适当地再现出来。这样予以补充完善, 有利于大家正确理解、加深理解领导讲话的精神。
二补领导已说但没有说完的话。因受现场诸多因素影响, 有些话可能讲的意思不够连贯、紧密;有的话只讲了半句, 但当时配以表情、肢体语言也可以把意思表达出来;有的领导在讲话时使用简称、代称。这些话现场受众都能明白, 但直接整理到文稿上会影响讲话的原意, 必须在整理时弥补上述缺陷, 把半截话补充完整, 把意思表述清楚, 使之严谨、严密。
三补需要衔接但没有过渡的串联词语。领导的即席即兴讲话有时思维和话语跳跃性较大, 各个层次之间、上下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 显得比较突兀, 不严密。这就需要在整理讲话时将起承转合的联结语恰到好处地添加进去, 使之有机衔接, 文理通顺。
五是“纠”。就是对不准确的事、话、数等进行核对纠正。领导在现场即兴发挥的讲话, 因记忆的原因, 对有的事情讲得不够准确, 有时把有关数据、时间记差了, 有时把地名、人名说错了, 有的话说的时候大家能听懂, 但落在纸上是病句, 如此等等。即使在领导最擅长的领域, 也有出现口误的时候, 这都是正常的。因此, 整理时一定要逐字、逐句、逐段、逐事地认真核对, 对不准的、错误的、有误差的讲话内容予以纠正。纠正的依据是:对领导讲的事情, 要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六要素向有关地方和部门核实;对列举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要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为准;对引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概念、术语、权威人物话语等要查阅对比经典著作和资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唯事实是从、唯真理是从、唯科学是从、唯知识是从, 凡错必改, 决不能因为是领导讲的就不敢修改纠正。这是整理领导讲话的根本原则。
六是“润”。就是对生涩、粗糙、不规范和过于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
一润文字句法, 做到文通句顺。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语法、修辞、逻辑等方式和手段, 精心遣词造句。过于口语化的, 要使用最准确贴切的书面语替代;对需要润色的地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进行恰当合理的修饰或限制, 使语言准确明了, 干净利落, 合乎讲话文稿的体式规范。这是整理领导讲话稿最基本的要求。
二润态度感情, 拿捏好分寸。领导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对某件事情、某项工作表明态度, 即以鲜明的态度倡优批劣, 奖勤罚懒, 提出要求, 推动工作。所以, 要注意在态度感情的程度上润色:该硬的地方要在态度坚决上润色, 如用些比较严肃严厉的话语强调必须完成的任务目标, 痛批一些不良行为;该软的地方要在以情感人上润色, 用些体贴关怀的语言春风化雨, 娓娓道来;一般要求的事情和工作要在就事论事上润色, 说话留有余地。
三润语言风格, 体现领导特点。领导不用稿子的即席讲话, 最能体现领导的个人风格特点。虽然说“文无定法”, “条条大道通罗马”, 领导讲话无论是要阐述一个观点、部署一项工作, 还是研究一个问题, 都可以用不同的篇章结构、不同的语言句式组合把意思说明白, 而且也符合材料规范, 没有任何表达错误。但能得到领导认可的, 只能是符合他自己特点风格的。别的样式、风格再好, 那也是费力不讨好。所以, 整理领导讲话一定要往领导的语言风格上靠, 无论是理顺的、补充完善的, 还是修改纠正的地方, 都要注意用领导习惯的思维方式、逻辑关系、常用语言和句式进行通篇润色, 与领导原有的风格融为一体, 不能造成“两合水”“两张皮”。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