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演讲稿中耐人寻味的“无理”之理

经验表明, 演讲稿中的某些内容, 从表面上看, 会让人觉得无理, 但换一个角度去想, 又感到含有某种独特的道理。这种耐人寻味的“无理”之理, 往往可以成为演讲稿的亮点, 非常引人关注, 特别发人深思。
如何让演讲稿中的“无理”之理更加耐人寻味呢?
一、说法“无理”
在演讲的叙事中, 有时需要描述人物的对话。而特定的现实环境和人物关系, 又可能引出某人“无理”的说法, 并因此产生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例如, 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 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父亲受过很好的教育, 但他就看不得儿子教育孙子。有一次, 我教训孩子, 我父亲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我儿子说:“爸爸, 你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我说:“因为你错了。”他说:“错了也不能用这样的口气跟我说话。”我说:“《三字经》没读过?”他说:“你不就是想说‘养不教, 父之过’吗?”我说:“是啊。”他说:“你前两天不还讲《弟子规》的吗?《弟子规》里说‘守孝悌, 次谨信’, 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 凭什么我让我老爸高兴?”这件事就说明, 我们的传统教育在今天已经全然崩塌, 我们正面临着根本的冲突。
一次, 钱文忠教训儿子, 看不得儿子教育孙子的父亲, 在旁边就有些不愉快。由此引发了他和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显然, 儿子的辩说是没有道理的, 尤其是一句“你都不让你老爸高兴, 凭什么我让我老爸高兴”, 简直就是强词夺理。然而, 儿子的“无理”说法, 透示出来的却是传统教育的“崩塌”和祖孙三代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 儿子言词的“无理”之中, 却又有了直面教育现状的发人深思之理。
二、做法“无理”
在特定的时境中, 一个人可能做出某种“无理”的事情。这样的做法, 看似不可理喻, 实则蕴含深意, 且往往能够透示出某种特殊的原因, 而使演讲的主题显得更加深刻、有力。例如, 沙祖康在题为《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演讲中, 这样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我还记得每当我背着书包要上学的时候, 母亲就拿一把扫把, 就像将军看着大门似的, 堵着不让我上学。那时候我父亲就冲到门口, 把我母亲的手抓起来, 然后说“小鬼, 快跑!”就这样, 我就跑到学校去了。因为很穷, 我们上大学付不起学校的学费, 每个月的伙食费要13.5元, 书费要9块。还有, 我从江苏宜兴要跑到南京, 需要有3块钱的汽车票, 当时母亲说, 我一年家里的费用加起来还不到3块钱, 这个学校上不起。在我考大学之前, 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 她每天都要在祖宗牌位面前烧香, 祈求祖宗保佑, 不让沙祖康考上大学。后来由于地方组织的关心, 我进到了大学以后, 国家给了我最高额助学金, 我完成了我的学业。
小时候, 沙祖康的母亲常常拿一把扫把, 堵住他不让上学。在他考大学之前, 母亲竟然每天都要在祖宗牌位面前烧香, 祈求祖宗保佑, 不让他考上大学。显而易见, 母亲的这些做法, 实在是太“无理”了。然而, 从沙祖康当时的家境来看, 似乎又觉得有理了。因为正是母亲的“无理”之举, 突显了一个普通农家的极端贫困, 也正是这艰难的求学经历, 让听众真正体会到了演讲者拼搏人生的动力和改变命运的原因, 也体现了演讲的深刻之处。
三、想法“无理”
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常常满怀真情地讲述个人的心路历程。而情到深处, 又往往会把自己的某种“无理”的想法坦示出来, 使听众从中体悟情理, 受到感动。例如, 成龙的演讲《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就这样表述自己对儿子的真实想法:
从我心里面想, 希望他出来可以碰一鼻子灰, 让他知道什么是社会险恶, 如何对事对人, 他一出来就成功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希望他的电影没有人看, 他的唱片没有人买, 这样他就知道不是这样简单, 他要走的路很远。我已经不记得他当时几岁, 他说没饭吃怎么不吃鸡粥?他从小就是不懂什么叫穷, 不接触什么社会, 而且我那栋大楼都是有钱人, 只有他一个小孩子, 全部喜欢他, 给他的玩具都是五六千元的飞机, 他四五岁怎么可以玩那个遥控飞机?我说不要玩了, 一下子就摔坏了, 他一直是这么长大的, 所以我真希望他能受一点苦。
做父母的, 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好, 这是人之常理。然而, 成龙却希望儿子“碰一鼻子灰”, 希望“他的电影没有人看, 他的唱片没有人买”。甚至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 质疑别人送给他价值昂贵的玩具飞机。这些想法, 无疑都是不合常理的。不过, 成龙这样想的目的, 是为了让儿子不受伤害, 能够健康成长起来。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情意和良苦用心, 就这样在“无理”的想法之中透示出来, 让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共鸣。
四、算法无理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算法, 都会有某种约定俗成的合理性。然而, 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却可以打破某种算法的合理性, 让听众深刻地领悟事理。例如, 俞敏洪在题为《教育有一个误区》的演讲中, 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
老师不愿意放弃这个只考了8分的学生, 就对这个学生说, 再考一次, 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 不就加一分吗?就再考了一次, 考了28分。这怎么鼓励呢?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 把这一次考试分数和上次考试分数相减, 然后把得到的分数告诉老师。这样一减下来, 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最高的20分。老师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 我们班的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某某某。20分, 相当大的长进啊!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 现在成了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
一位老师让一个物理只考了8分的学生再考一次, 并认定考到了9分就算及格, 结果这个学生考了28分。老师又要求全班同学把两次考试的分数相减, 让大家明白了这个考了28分的同学进步最大。老师就这样巧妙地鼓励这个孩子爱上了物理。显然, 老师对该生及格分数的算法是“无理”的, 然而, 演讲者却通过讲述这个真实事例, 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智慧, 这无疑能够启迪听众走出教育的误区,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成才。
撰写演讲稿的朋友们, 请你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演讲稿中的“无理”之处吧。无论说法、做法, 还是想法、算法, 这种种“无理”之表述, 往往会蕴含着有理之深意。如此耐人寻味的“无理”之理, 一定会让你的演讲稿更加富有意蕴和魅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